[实用新型]一种水冷式户式空调器无效
申请号: | 00209342.1 | 申请日: | 2000-04-14 |
公开(公告)号: | CN242872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5-02 |
发明(设计)人: | 朱颖心;武海滨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12/00 | 分类号: | F24F12/00 |
代理公司: | 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邸更岩 |
地址: | 10008***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冷 式户式 空调器 | ||
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空调设备,特别涉及一种住宅中使用的水冷式空调器。
目前,住宅中使用的空调器主要是风冷式家用空调器和风冷式户式空调器两种类型。风冷式家用空调器又分为分体式空调器和窗式空调器两种。
分体式空调器和窗式空调器的特点是利用室外空气来冷却空调器的冷凝器,从而达到把室内热量排出室外的目的。它们的优点是用户可以独立控制、使用方便简单、计费公平合理、不需要集中冷源机房。但其缺点有以下几点:a.家用空调器的排热量破坏了住宅楼周围的热环境,一旦某用户使用空调器,楼上的住户就不得不关闭窗户,否则就会导入楼下排出的热量。此外空调器室外机运行时的噪声破坏了小区周围的声音环境,其排出的冷凝水时常会引起邻里之间的矛盾。b.在建筑物的外墙上大量悬挂空调器的室外机会严重破坏建筑物的外观。c.风冷方式的制冷能效比COP低于水冷方式,一般前者在3以下,而后者为4~5。对于高层建筑,由于自然对流的作用,上层住宅的室外机外部环境温度比下层室外机的外部环境温度高得多,COP将大大降低,能耗增加,制冷量明显降低。d.对于“一拖多”的分体空调器,由于室外机和室内机不能相距太远,它的使用时常受多户型住宅的限制,室外机找不到合适的安装位置。
风冷式户式空调器的特点是每个用户都有一台小型冷水机组,制取的冷量通过冷冻水送到空调器的末端,冷凝热通过风冷式冷凝器排到室外。这种空调器适用于别墅等低密度住宅,当大量使用于高密度住宅时会产生与风冷式家用空调器同样的问题。
对于商用建筑如宾馆客房和写字楼的办公室,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集中冷源加风机盘管的形式。这种空调系统的优点是无影响外观的室外机和风冷冷凝器,不破坏建筑外热环境,制冷能效比高,风机盘管的安装比较灵活。但这种空调方式对于住宅建筑不太适用。这是因为,一方面集中冷源需要占用较大的机房面积,冷冻水系统控制复杂,不便于分户计费,给物业管理带来麻烦;另一方面,住宅小区中,居民的生活和工作规律不尽相同,有的家庭白天没人,不开空调;有的家庭因有老人、孩子,白天仍要使用空调。为了满足不同住户的需求,冷冻机需要全天运行,造成系统的部分负荷运行时间长、效率低。
为解决上述问题,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水冷式分体房间空调器”(专利号:98241433.1),采用一台水冷式压缩冷凝机组和一台或多台直接蒸发式盘管,制取的冷量通过制冷剂管道送到一个或多个房间的直接蒸发式盘管(类似风冷式分体空调器的室内机)。其冷凝器和压缩机可放置在卫生间、厨房、门庭或过道的吊顶上,有效地克服了风冷式空调器的热污染、噪声污染、安装困难以及破坏建筑物美观等缺陷,而且不需要集中冷源机房。但由于带多台直接蒸发式盘管的空调器需要采用变频、变制冷剂流量的控制方式,技术含量较高,因而价格相对较高,给推广和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和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任务是为高层、高密度化建筑提供一种水冷式户式空调器,使其既不给小区环境带来热污染和噪声污染以及破坏住宅建筑的外观,又可使用户自主控制空调器的运行,运行简单可靠,具有较高的能效比,节能、初投资低,且可实现热回收功能。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它由主机和一台或多台装在空调房间的室内机组成,其主机主要由压缩机、水冷式冷凝器、蒸发器、储液器、节流装置、电磁阀以及冷冻水进、出水管等组成,其特征是将上述压缩机、水冷式冷凝器、蒸发器、储液器、节流装置、电磁阀等封装在一个减震消声机箱内,其主机和室内机之间由冷冻水管路连接,且室内机采用风机盘管。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为了实现热回收功能,在减震消声机箱内的水冷式冷凝器的进口或出口处设置一板式换热器,该板式换热器与生活热水进、出水管相连。这样可以利用冷凝热将自来水加热成合适温度的生活热水。从而达到余热回收的目的。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机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本实用新型原理结构示意图。
附图3为一厅三室户安装水冷式户式空调器的安装实例。图中字母D表示卧室,L表示客厅,T表示卫生间,K表示厨房,V表示阳台。
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具体结构及最佳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未经清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934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