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四折伞的伞中棒无效
| 申请号: | 00207142.8 | 申请日: | 2000-03-24 |
| 公开(公告)号: | CN2419863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1 |
| 发明(设计)人: | 陈添成;宋顺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45B19/04 | 分类号: | A45B19/04 |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李宁 |
| 地址: | 361100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四折伞 伞中棒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伞具技术领域,与一种四折伞的伞中棒结构有关。
常见的折叠伞,多为两折或三折,收折后伞的总长度仍然偏长,携带较为不便。而若以现有的两折或三折伞,利用圆管套接形成中棒的结构,制成四折或更多折伞时,因直接增加了一套接的圆管,所以,中棒的整体直径即会变大,收折后伞的中棒显得过粗,且过为笨重。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提供一种四折伞的伞中棒,以使中棒的整体直径减小,收折后伞具有“轻、簿、短、小”的优点。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之四折伞的伞中棒,主要由内管、第一中管、第二中管和外管套接而成;
内管为圆形管,上端形成八角形扩大部,此八角形扩大部是在正方形的四个角部向内凹陷四条凹槽而形成,此正方形是以内管截面上的圆形为内切圆;
第一中管为与内管的八角形扩大部相配合的八角形管,下端渐缩形成与内管相配合的圆形缩小部,上端由八角形管的四条凹槽处向外渐扩复原,形成角部呈圆弧状的正方形扩大部;
第二中管为与第一中管的正方形扩大部相配合的正方形管,下端渐缩形成与第一中管相配合的八角形缩小部,上端渐扩形成圆形扩大部,此圆形是第二中管截面正方形的外接圆;
外管为与第二中管的圆形扩大部相配合的圆管,下端渐缩形成与第二中管相配合的正方形缩小部。
采用上述结构后,本实用新型中,内管与第一中管之间的连接是靠第一中管下端的圆形缩小部与内管上端的八角形扩大部配合来实现,第一中管与第二中管之间的连接是靠第二中管下端的八角形缩小部与第一中管上端的正方形扩大部配合来实现,第二中管与外管之间的连接是靠外管下端的正方形缩小部与第二中管上端的圆形扩大部配合来实现,这样,本实用新型利用圆形、正方形、八角形的凹凸结构,将内管、第一中管、第二中管和外管紧密套接在一起,当内管直径一定时,此连接方式可减小外管的直径,使中棒的整体直径减小,收折后伞具有“轻、簿、短、小”的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伞中棒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伞中棒结构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A-A截面图;
图4是图1的B-B截面图;
图5是图1的C-C截面图;
图6是图1的D-D截面图;
图7是图1的E-E截面图;
图8是图1的F-F截面图;
图9是收伞状态伞中棒的剖视图。
请参阅图1及2所示,本实用新型主要由内管1、第一中管2、第二中管3和外管4套接而成。
内管1为圆形管,如图3所示,上端形成八角形扩大部11,此八角形扩大部11是在正方形的四个角部向内凹陷四条凹槽而形成,配合图4所示,此正方形是以内管1截面上的圆形为内切圆。
第一中管2为与内管1的八角形扩大部11相配合的八角形管,如图4所示,下端渐缩形成与内管1相配合的圆形缩小部21,如图3所示,上端由八角形管的四条凹槽处向外渐扩复原,形成角部呈圆弧状的正方形扩大部22,配合图6所示。
第二中管3为与第一中管2的正方形扩大部22相配合的正方形管,如图6所示,下端渐缩形成与第一中管2相配合的八角形缩小部31,如图5所示,上端渐扩形成圆形扩大部32,配合图8所示,此圆形是第二中管3截面正方形的外接圆。
外管4为与第二中管3的圆形扩大部32相配合的圆管,如图8所示,下端渐缩形成与第二中管3相配合的正方形缩小部41,配合图7所示。
本实用新型是利用圆形、正方形、八角形的凹凸结构,将内管1、第一中管2、第二中管3和外管4套接在一起,其中,内管1与第一中管2之间的连接是靠第一中管2下端的圆形缩小部21与内管1上端的八角形扩大部11配合来实现,第一中管2与第二中管3之间的连接是靠第二中管3下端的八角形缩小部31与第一中管2上端的正方形扩大部22配合来实现,第二中管3与外管4之间的连接是靠外管4下端的正方形缩小部41与第二中管3上端的圆形扩大部32配合来实现。
这样,本实用新型收折后,内管1、第一中管2、第二中管3和外管4紧密地套在一起,如图9所示。当内管1直径相同时,用此连接结构形成的外管4直径比其它结构形成的外管直径小,故,中棒的整体直径也相应减小,收折后伞具有“轻、簿、短、小”的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明和实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714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冲压法制造的固定型板栅
- 下一篇:热电联供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