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管式自回油压缸无效
| 申请号: | 00204550.8 | 申请日: | 2000-02-03 |
| 公开(公告)号: | CN2413742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1-10 |
| 发明(设计)人: | 张宏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宏堂 |
| 主分类号: | A63B22/04 | 分类号: | A63B22/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汇泽专利商标事务所 | 代理人: | 赵军 |
| 地址: | 台湾省新竹县湖***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双管 油压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运动器材用油压缸,特别是指一种可自动回复的双管油压缸。
数年来迷你型卧式踏步机的设计不外乎杠杆式、转轮、钢索与绳索带动、其它机构式传动等,运动器材用油压缸装在卧式迷你踏步机往复动作时,因油压缸的活塞杆被推挤后无法自动回复原位,均需另外特殊钢索、惰轮或以杠杆原理等种种方式,达到油压缸自回原位,无形中不仅增加了制造与组装成本,故障率高且维修困难,噪音不易排除,缺乏竞争力。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双管自回式油压缸,当活塞杆受挤压时完全是来自油压的阻力,在活塞上设置的油路由其宽窄深浅来确定油的流量,产生阻力。该油压缸的设计可使运动器材结构体简单化,制造成本节省25%,组装效率提高20%,组装费用节省20%,以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该双管式自回油压缸主要于油压缸内管内设活塞及活塞杆,油压缸外管借油封及活塞杆导套防漏的作用,当压缩活塞杆时,油压缸内管的液压油可顺活塞油路流至另一端油压缸内管内,而产生阻力。该活塞下端凸设有一油门片活动部,以套设油门片,且该油门片活动部在套设油门片后使油门片与活塞间具有一活动范围,该活塞底面上具有油路及贯通的回油孔,该油门片活动部下设有弹簧座,弹簧座与油压钢管底端装有弹簧。当活塞杆被推挤时,主弹簧因而被压缩,当压缩外力消除时,活塞可借主弹簧的回弹推力,自动将活塞杆推回原位置。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具有明显的优点:采用双管式自回油压缸的设计,能够降低制造及组装成本25%,组装效率提高20%,组装费用节省20%,组装容易,降低故障率,并以此可提高竞争力。
下面结合附图并配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及所达到的功效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正常状态时活塞杆及液压油所在位置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挤压状态时活塞杆及液压油通路显示及液压油位置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活塞俯视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挤压状态油路相关构件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回弹状态油路相关构件放大图。
上述图中标号说明:
A-油路 B-回油孔
1-弹簧 2-液压油
3-螺帽 4-弹簧座
5-油门片活动部 6-油门片
7-活塞 8-活塞杆导套
9-油封 10-活塞杆
11-油压缸外管 12-顶制弹簧
13-油压缸内管 14-油室
首先请参阅图1所示,自回的弹簧1设置于活塞7与油压缸底端之间,故正常状态时,活塞杆10伸出于油压缸外管11外。本实用新型主要包括弹簧1、液压油2、螺帽3、弹簧座4、油门片活动部5、油门片6、活塞7、活塞杆导套8、油封9、活塞杆10、油压缸外管11、顶制弹簧12、油压缸内管13、油室14等部件组成。其中活塞杆10穿设油压缸外管11、油封9、活塞杆导套8、油压缸内管13、活塞7、油门片6、油门片活动部5、弹簧座4,以螺帽3将其锁定,该油压缸外管11主要为容纳上述各部件,借油封9、活塞杆导套8及顶制弹簧12予以防漏。当施加压力于活塞杆10时,油压缸内管13内的液压油2迅速推挤油门片6顶住活塞7端面,把图2、图4所示回油孔B盖住,此时液压油2需经油路A通过到油室14,因油路A按需求的压力设计出通路的大小(参见图3所示活塞剖视图),当活塞杆10被挤压时,弹簧1也受挤压,弹簧1随时都有反弹的力量;当停止挤压活塞杆10时,受挤压的弹簧1即刻反弹,此时油门片6与活塞7间隙打开(参见图5),液压油2快速通过图5所示的回油孔B重回油室14。如此不断地反复加压力于活塞杆10,液压油2进入油室14,停止加压力于活塞杆10时,借弹簧1回复的力量使液压油2又回到油室14,达到自回式的功效。
上述实施例仅为一种较好的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凡依据本说明书及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宏堂,未经张宏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455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