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多功能民用炉无效
申请号: | 00203003.9 | 申请日: | 2000-01-25 |
公开(公告)号: | CN2420519Y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21 |
发明(设计)人: | 张惠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惠斌 |
主分类号: | F24B9/04 | 分类号: | F24B9/04 |
代理公司: | 中国科学院山西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魏树巍,张承华 |
地址: | 030001***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功能 民用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即可采暖、又可产汽、炊事的多功能民用炉。
传统炉灶是通过煤炭在炉膛内燃烧,在灶口进行所有的炊事活动,功能单一,热效率低下,加热时间长,炊事活动所占用的时间多。如市售的桑普炉(ZL90200056.X)由循环水套、炉衬、炉顶、外壳、炉篦、保温材料,烟道、灰渣斗和附件组成,主要是在内炉壁上设有V型翅片。其缺点是排烟温度过高,靠近烟道的烟气未充分换热就短路进入囱道,降低了热效率;另外它不能产生蒸汽,这就使炊事时,一个火口炒菜就不能蒸饭,蒸饭就不能炒菜,炊事的时间长,目前还没有一种炉型只有一个火口能同时采暖,又可蒸饭、炒菜。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即可采暖,又可产汽,还可炊事的多功能民用炉。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括带有水套的炉体、活动炉篦、灰斗盒、烟筒、聚温齿,所述的烟筒上设有汽水套,在炉体内盘绕着制汽管,制汽管的一端通入汽水套的底部,另一端通入汽水套的上部,汽水套上设有导汽管,导汽管的另一端与蒸汽分配器连通,炉底设有吹气管,吹气管的另一端与蒸汽分配器连通。炉体上的水套产生热水供取暖用;制汽管产生的蒸汽经汽水套上部进入蒸汽分配器,供蒸饭、煮饭,加热开水、洗澡用,另外,蒸汽经吹气管吹入炉膛内,使炉火烧得更旺;炉口可炒菜,使炊事时间大大缩短。炊事完后,还可将二次加热器置于炉口,增加取暖温度。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民用炉一炉多用,可同时完成采暖、蒸、煮、炒的多项用途,既节约了能源,又节省了工作时同,且操作方便,快捷高效。
2.采暖装置与制汽装置分离,同步运行,互不影响。
3.由于本民用炉利用自产的高温蒸气导入炉膛下部炉篦处与空气混合同时吹入炉内,与炉内灼热的煤炭发生反应,产生CO、H2、O2、CH4等多种可燃气体,加助火势,使煤炭炉的燃烧具有水煤气的效果。经测试该民用炉产生的蒸汽加热一壶水,沸时仅需8分钟,而在煤炉灶口上直接加热开时需18分钟,省时10分钟。
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二次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吹汽管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所示:1是炉体,2是水套,3是出水管,4是回水管,5是活动炉篦,6是灰斗盒,7是吹汽管,8是蒸汽分配器,9是导汽管,10是分汽管,11是汽水套,12是水位计,13是安全阀,14是烟筒,15是补水箱,16是阀门,17是制汽管,18是二次加热器,19是出水软管,20是进水软管,21是排污阀,22是聚温齿,23是耐火材料。
如图所示,炉子包括带有水套2的炉体1,活动炉篦5,灰斗盒6,烟筒14,聚温齿22,水套2上部设有出水管3,下部设有回水管4,出水管3和回水管4可与暖气相连供取暖使用;炉子下部安装有活动炉篦5,炉子底部为灰斗盒6,烟筒14上设有耐压汽水套11,制汽管17盘绕在炉体1内,制汽管17的一端通入汽水套11的上部,另一端通入汽水套11的下部,汽水套11上安装有水位计12,汽水套11中的水位为汽水套11高度的三分之二,最上端安装有安全阀13,补水箱15与汽水套11连通,由阀门16控制,汽水套11上端设有导汽管9,导汽管9的另一端与蒸汽分配器8连通,蒸汽分配器8上设有分汽管10,吹气管7安装在炉篦5的下部,吹气管7另一端与蒸汽分配器8连通,汽水套11内的水从制汽管17的一端流入制汽管17经炉子加热,汽化产生的蒸汽从制汽管17的另一端排入汽水套11上部,经导汽管9进入蒸汽分配器8,再经分汽管10供蒸饭、煮饭、加热开水或洗澡用。另外蒸汽经吹气管7和空气同时吹入炉膛内,使炉子烧得更旺。同时炉口可炒菜,一炉多用,节约炊事时间,炊事活动完成后,可方便地将二次加热器18置于炉口,由进水软管20和出水软管19与出水管3相连,增加取暖效果。
如果把耐火材料,改为蜂窝煤炉的耐火内衬,本炉子可改成烧蜂窝煤的炉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惠斌,未经张惠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30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