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受电弓测试仪无效
申请号: | 00200843.2 | 申请日: | 2000-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2405835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15 |
发明(设计)人: | 张岩;胡伟力;孙鲁;赵俊杰;缪曙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蔚蓝天科技开发中心 |
主分类号: | B61K9/00 | 分类号: | B61K9/00;G01R31/00 |
代理公司: | 国防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永贵,江亚平 |
地址: | 10007***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受电弓 测试仪 | ||
本实用新型的受电弓测试仪涉及一种测试铁路电力机车受电弓特性用的自动测试仪器。
受电弓是电网向电力机车输送电能的唯一部件,一旦发生弓网事故,将影响整个区段安全运行。受电弓的性能是影响电力机车安全运行的重要参数。因此,受电弓的性能要求经常监示和检测。受电弓特性是指升、降弓时的静态接触压力与升、降弓高度的变化关系以及升、降高度与升降时间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直接反映机车运行中的弓网关系。
目前,受电弓特性大多采用受电弓特性试验台来进行。国内现有的受电弓特性试验台属于人工型或半自动型。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说明书CN2316662Y公开了一种便携式受电弓测试仪,它由机架、挂钩、钢丝绳、滑轮组、传感器、传动装置、仪表箱等组成,测试时由人工摇动摇把,控制受电弓的升降,输出参数以数显表显示,采用人工记录。这种受电弓测试仪的缺点是:自动化程度不高,手工操作多,采用人工摇把;人工摇把也不能保证受电弓升降时的匀速运动,直接影响了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输出以间断的数显表显示,不能真实反映受电弓接触压力与升、降弓高度的连续变化关系,仪器的通用性不强,不能满足各种类型受电弓性能检测的需要;另外,这种试验台体轻,直接使用易被受电弓上升时同时将测试台带起。为此,测试时机架不得不需要固定在受电弓绝缘瓷瓶上,进而增加了操作负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少手工操作、能够自动测试受电弓特性的便携式全自动测试仪。
本实用新型的受电弓测试仪包括电机平台和测试仪主机两部分,电机平台上的驱动电机通过变速箱带动电动钢索鼓轮卷筒,钢索缠绕在鼓轮卷筒上,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拉力传感器,拉力传感器通过挂钩测试时挂在受电弓的上转轴上,鼓轮另侧装有一个与鼓轮卷筒同轴的用于计量钢索运动的光栅编码器,弓头橡胶止档上固定有弓头运动到位测试终止的位置传感器,测试仪主机采用嵌入式工业微机,微机配有测试数据的数据采集装置和测试控制用的驱动器,微机安装有为测试编制的程序,电机、拉力传感器、光栅编码器、位置传感器通过驱动器、数据采集装置与微机连接,测试仪电机平台机箱下部有磁性吸附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受电弓测试仪由于采用测试传感器和微机,可实现全自动测量,同时电机平台可以借助磁性装置的强吸力稳固地吸附在电力机车车体上,测试仪不需另加配重或捆绑等操作,使得本实用新型的受电弓测试仪体积小,重量轻,实现了便于携带的功能。
本实用新型的受电弓测试仪附图有六个:
图1受电弓测试仪电机平台机箱结构示意图;
图2受电弓测试仪工作状态图;
图3受电弓测试仪测试原理图;
图4受电弓静态特性曲线测试流程图;
图5受电弓最大升弓高度测试流程图;
图6受电弓升降弓时间测试流程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受电弓测试仪的结构和工作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它包括电机平台和测试仪主机两部分,电机平台上的驱动电机1通过变速箱2带动电动钢索鼓轮3,钢索4缠绕在鼓轮3上,一端固定,另一端接拉力传感器5,拉力传感器5一端系于挂钩6,通过挂钩6挂在受电弓的上转轴7上,鼓轮3另侧装有一个与鼓轮3同轴的用于计量钢索4运动的光栅编码器8,弓头橡胶止档9上固定有弓头运动到位测试终止的位置传感器10,测试仪主机采用嵌入式工业微机,电机1、拉力传感器5、光栅编码器8、位置传感器10通过驱动器、数据采集装置与微机连接,测试仪电机平台机箱11下部有磁性吸附装置12。微机发生的各种控制信号通过驱动器转换实现对电机等机电部件的动作,数据采集装置将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送给微机进行数据处理,微机安装有为测试编制的程序,各种控制键设计成屏幕触摸按扭键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蔚蓝天科技开发中心,未经北京蔚蓝天科技开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084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频振动清灰绝缘装置
- 下一篇:机动车刹车防抱死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