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升降可车载型电缆绞车无效
申请号: | 00200476.3 | 申请日: | 2000-01-13 |
公开(公告)号: | CN2403762Y | 公开(公告)日: | 2000-1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军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李军锋 |
主分类号: | B66D1/00 | 分类号: | B66D1/00 |
代理公司: | 三高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胡湘根 |
地址: |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 车载 电缆 绞车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升降可车载型电缆绞车,属于石油工业的钻井测井的技术领域。
目前定向中钻井和测井作业使用两种类型的电缆绞车,一种是将绞车的机构部分直接改装在货车上面,行走方便,但是当绞车不作业或闲置时,其缺点是占用车辆多,费用较高,这只能适用于陆地油田,另一种是撬式绞车,优点是操作简便,发动机功率配备较为合理,但是它能移动或行走,在需要移动时,应先用吊车将绞车吊运至货车厢内,才能移动,到了目的地,再将它吊放到需作用,这比较麻烦,既费力,又费时,影响工作效率,所以它只适用于海上平台作业。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自升降可车载型电缆绞车,它可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它既适用于海洋油田作用,也适用于陆地油田,通过液压缸的操作可将绞车主体升高到货车车厢高度,由货车载运到目的地,再卸车即可使用,既方便,又安全,可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自升降可车载型电缆绞车,其在绞车底盘(10)上焊接四支固定支撑横梁(4),在该横梁(4)的内部有一可以滑动的动支撑横梁(5),其一端与横梁移动液压缸(9)连接,该液压缸(9)固定于底座(11)上,另一端又与升降液压缸(6)连接,该液压缸(6)装在法兰(7)上面,升降活塞杆(2)进入升降液压缸(6)内,其下端连接一底靴(1)。
绞车底盘(10)上面有一绞车主体(12),主体内设有控制台(13),控制台上有2操纵杆(8),在与控制台(13)相邻位置,底盘(10)上装有支架(14),用轴承座(15)支承轴(11)上的卷扬筒(16)。
图1 电缆绞车正视图(伸展状态);
图2 电缆绞车侧视图(伸展状态);
图3 电缆绞车俯视图(伸展状态);
图4 电缆绞车正视图(收缩状态);
图5 电缆绞车侧视图(收缩状态);
图6 电缆绞车俯视图(收缩状态)。
兹结合附图对自升降可车载型电缆绞车的结构详细叙述:
由图1、2、3,绞车的外形是一长方形,在底盘(10)的指定位置焊接4支固定支撑横梁(4),在该横梁(4)的内部都有一支可以滑动的动支撑横梁(5),其一端与横梁移动液压缸(9)连接,液压缸(9)使该横梁(5)移动,该液压缸(9)固定于底座(11)上面,动支撑横梁(5)的另一端又与升降液压缸(6)连接,升降液压缸(6)装在法兰(7)上面,升降活塞杆(2)通过动支撑横梁(3)(5)和法兰(7)进入升降液压缸(6),其下端连接一底靴(1),该底靴是一钢块,垫在活塞杆下端与地面之间,绞车底盘(10)上有一绞车主体(12),主体内设有控制台(13),控制台有2个液压操纵杆(8),控制升降液压缸(6)和横梁移动液压缸(9)的动作。
在与控制台(13)相邻的位置,底盘(10)上装有支架(14),用轴承座(15)支承着轴(17)上的卷扬筒(或称绞盘)(16),液压缸(9)将动支撑横梁(5)向外侧拉到位,因为有限位装置(图上未表示),所以动支撑横梁(5)(3)是有限位置内滑动,起到安全作用。
在图4、5、6中说明了升降活塞杆(2)收缩,以及动支撑横梁(5)往回拉动时,动支撑横梁(3)几乎与固定支撑横梁(4)重合。
在每支动横梁(9)的另一端都连接一支上下移动的升降液压缸(6),当四支动支撑横梁(9)被横梁移动液压缸(9)推出以后,四支升降液压缸(6)就使活塞杆(2)伸出,随着活塞杆(2)全部伸出,使绞车的主体(12)高于地面一个高度,这时可将运载绞车车辆用倒车驶行方式,倒入绞车的下方摆正位置,然后将绞车升降活塞杆(2)缩回,接着又将动横梁(5)缩回,这时绞车就可以装载到运载车辆的车厢内,如果需要卸车,可先将动支撑横梁(3)伸出,再将升降活塞杆(2)伸出到地面,垫上底靴(1)将升降活塞杆(2)全部伸出以后,就将动载车辆开出绞车下方,再将绞车降于地面,就可开始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自升降可车载电缆绞车具有下列优点:
1、本电缆车既能用于海洋油田,也能用于陆地油田,海上作业时吊装在平台上面,陆地油田使用时,利用液压传动将绞车本身提高,由货车运送到目的时,却于地面上就可工作。
2、可扩大电缆绞车的使用范围。
3、可提高绞车利用率,闲置时不占用车辆。
4、降低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李军锋,未经李军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20047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