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木蠹蛾性诱剂无效
申请号: | 00135814.6 | 申请日: | 200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359618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7-24 |
发明(设计)人: | 孟宪佐;张金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N31/08 | 分类号: | A01N31/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高存秀 |
地址: | 10008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木蠹蛾性诱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昆虫性诱剂,特别涉及一种以诱杀危害白蜡、国槐和银杏等园林树木的小木蠹蛾为目的的小木蠹蛾性诱剂。
小木蠹蛾(Holcocerus insuleris Staudinger),也称小褐木蠹蛾,是危害白蜡、国槐和银杏等园林树木的重要蛀干害虫之一,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等16个省市自治区均有分布。小木蠹蛾幼虫孵化后,先取食卵壳,而后蛀入树干皮层、韧皮部至木质部,致使被害树木千疮百孔,常发生枯枝、风折,甚至整株死亡,同时幼虫从树干虫道口排出大量木质粪屑,挂满树干或飘落到地上,严重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观赏和使用价值。目前北京、天津等地对小木蠹蛾的防治基本上是采用传统的防治措施,即砍伐被害严重的树枝和树干或对被害树枝、树干喷洒化学农药,由于小木蠹蛾属钻蛀性害虫,喷洒化学农药往往达不到预期效果。近年来有的地方采用线虫防治小木蠹蛾幼虫,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费工、费力,不易普遍推广应用。因此,亟需研究和探索一种高效、易推广、无公害的防治小木蠹蛾的新方法、新途径。
许多昆虫发育成熟以后,能向体外释放具有特殊气味的微量化学物质,以引诱同种异性昆虫前往交配。这种在昆虫交配过程中起通讯联络作用的化学物质称昆虫性信息素,或性外激素。用人工合成的性信息素或类似物防治害虫时,通常称昆虫性引诱剂,简称性诱剂。
用性信息素或性诱剂防治害虫是近些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防治害虫的新技术,国内外已有数百种害虫性诱剂得以应用。但是,迄今为止仍未见有关小木蠹蛾性诱剂的报道。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便、高效、无公害诱杀危害白蜡、国槐和银杏等园林树木的小木蠹蛾的性诱剂,填补防治小木蠹蛾危害的空白。
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如下:
本发明提供的小木蠹蛾性诱剂,其特征在于,该性诱剂为一种包括Z3-14:Ac及烃类有机溶剂的混合制剂,其中Z3-14:Ac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1-10;
该小木蠹蛾性诱剂还可为包括Z3-14:Ac和E3-14Ac及烃类有机溶剂的混合制剂,其中Z3-14:与E3-14Ac的重量份配比为1∶1-0.05,Z3-14:Ac和E3-14Ac的重量和与烃类有机溶剂的重量份配比为1∶1-10;
上面所述的的烃类有机溶剂为石油醚、正己烷或正庚烷;
该小木蠹蛾性诱剂还可包括小木蠹蛾性诱剂总重量5%的抗氧化剂,所述抗氧化剂为2,6-二叔丁基对甲酚。
上述组分中的Z3-14:Ac为小木蠹蛾性信息素中的主要成分,E3-14Ac为次要成分,在小木蠹蛾成虫交配期,将含此性诱剂的诱芯放在白蜡、国槐和银杏等园林树木的枝干上,便会有效地引诱雄性小木蠹蛾前往交配,以便有效地进行捕杀。组分中的抗氧化剂2,6-二叔丁基对甲酚是上述组分中的抗氧化剂,可延长性诱剂活性的有效期,以便更有效地引诱捕杀小木蠹蛾,达到高效防治小木蠹蛾危害白蜡、国槐和银杏等园林树木的目的。
可将本发明的小木蠹蛾性诱剂做成诱芯,其具体做法为:将特制的橡胶塞洗净、凉干,该小木蠹蛾性诱剂稀释后,用注射器将所需的剂量的滴入橡胶塞的凹处,即制成可诱捕小木蠹蛾的诱芯。
将放有诱芯的捕虫器,挂在距地面2米左右的白蜡、国槐和银杏等园林树木的树干上,捕虫器间距一般为10米左右,可诱捕林间的小木蠹蛾。
本发明的应用及效果如下:
1.监测小木蠹蛾虫情:用本发明提供的小木蠹蛾性诱剂作虫情测报可及时而准确地了解白蜡、国槐和银杏等园林树木林间小木蠹蛾的发生和消长情况,为进行适时有效地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用本发明的性诱剂测报虫情,灵敏度高,专一性强,使用方便,费用低廉,适于普遍推广;
2.大量诱捕:根据虫情监测结果制出成虫发生曲线,在成虫生期施放含有本发明提供的小木蠹蛾性诱剂的诱捕器,将求偶交配的雄虫及时诱杀,使雄虫失去交配机会,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少危害;
3.干扰交配:在林间普遍施放本性诱剂可以有效地干扰小木蠹蛾雄、雌虫的正常交配,使其不能有效地繁殖后代,减少危害。
也可将此性诱剂和化学不孕剂、病毒或细菌配合使用,用性诱剂将雄虫诱来,使其与不孕剂、病毒或细菌接触,然后飞走,去与其它昆虫接触、交配,这样对其它种群造成的损害要比单纯地捕杀效果要大得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35814.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即食枸杞果干及其制作方法
- 下一篇:一种废旧沥青砼还原再生利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