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和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00134250.9 | 申请日: | 2000-11-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355489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6-26 |
| 发明(设计)人: | 游月娥;张卫国;林宏严 | 申请(专利权)人: | AGC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13/00 | 分类号: | G06F13/00;G06F1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马莹 |
| 地址: | 美国加利***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携带 电子信息 传递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电子信息传递,特别是涉及一种可携带的电子信息传递的方法与系统。
因特网(Internet)是一个全球性的广域网络,其利用电话线路或专用线路连接全世界的使用者。由于因特网具有便利、隐密、快速,及低价的优势,其发展的速度及使用者群的成长速度相当惊人。因特网也将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主要的服务范畴至少有电子邮件(Electronic-mail,E-mail)与档案传输(File Transfer Protocol,FTP)两种。
电子邮件是藉由电脑来传递、接收讯息的工作,这和传统以纸笔书写的邮件不同。当使用者想传递一封信件给其他使用者时,他可用文书处理程式将信件键入电脑当中,藉由电脑网络作为媒介传递到另外一个或多个使用者。此时,收件人并不需要在因特网线上,即不需要在这个电脑网络当中,事实上,这封电子邮件是存放在因特网上一个称为“邮件伺服器”(mail server)的地方,当收信人下次进入电脑网络将信箱打开取出该封信件,便可得到该讯息。
随着电子邮件服务的普及,电子邮件与人们的生活则越来越密不可分。通常人们需要先登入因特网,才能够进一步收发电子邮件。目前电子邮件使用者接入因特网的方式主要可分为两种:即,(1)显示于图1,使用者利用一个人电脑10主动拨号,并经由一电话网络系统14从一数据机12连接至一电子邮件供应商16;和(2)使用者本身具有因特网通讯协定地址的全功能接入。而这两种使用者都需主动上网打开信箱,才能够及时地查看电子邮件。另一方面,对于电脑使用者,在不开启电脑的情况下,无法得知自己电子邮箱中的最新信息,以及,信箱内若无信件,会造成浪费使用者拨接时数及电话费等。这些都是现有的产品所不能够解决的问题。尤其是当使用者在电脑的电子邮件软件中设定每隔固定时间即接收一次邮件,更是会造成网络的占线问题。
因此,如何让使用者可以及时地知道新电子邮件的出现,以及如何让使用者能尽快取得新电子邮件,便成为网络服务的一个重要课题。
鉴于上述的发明背景,传统的因特网服务在电子信息范畴的诸多缺点。本发明主要提供一种可以随时从电子邮件供应商(例如因特网服务供应商)的邮件伺服器(mail server)接收电子信息的方式,其中使用者身上只要有一电子邮件识别(Email IDentfifcation,EID)资料接收装置即可经由通讯网络传输的方式接收电子邮件信息,以达到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资料传递的方式。之后使用者可以决定接收电子邮件的方式以及设备。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当使用者电子邮件信箱有新的邮件时,自动地将讯息传递到使用者预先指定的终端,藉以让使用者能即时取得电子邮件信箱的新电子邮件,而不受限于时间地点。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提供了一种新的电子邮件传输方法与系统,从而达到无须主动启动电脑、无须主动拨接上网、节省资源、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等的目的,使得使用者不必浪费拨接时数电话费及不必频繁的上网占线查询便可即时获知电子邮件信箱是否有新的邮件。
根据以上所述的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多种与电子邮件传递有关的方法与系统。本发明至少包括一种协助使用者取得新电子信息的系统,其包含一接收装置,一分析装置,以及一显示装置。接收装置用以接收自一电子邮件供应商所传来的一传输信号。分析装置用以将传输信号转换成一电子邮件的一识别资料。显示装置用于显示识别资料。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电子邮件供应商主动提供使用者新电子邮件讯息的方法,其中包含当一电子邮件新出现时,建立电子邮件的一识别资料。接着,将识别资料转换为一传输信号。最后,以通讯网络传输的方式将传输信号传输至一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
图1为一传统检查新电子邮件的拨接连线方法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可携带的显示电子邮件识别资料所采用的一系统构成图的一实施例;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使用者接收电子邮件的流程图;
图4为本发明一可携带的电子邮件识别接收终端机的一实施例的结构图;以及
图5为本发明一操作流程图。
本发明的多个实施例参考图2至图5详细描述如下。然而必须强调的是,本发明还可以在其他的实施例广泛地施行,亦即本发明的范围不限定在这些实施例的详细描述,而是以随后的权利要求为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AGC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AGC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义隆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3425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