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储热式行波管无效
| 申请号: | 00125887.7 | 申请日: | 2000-10-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290955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4-11 |
| 发明(设计)人: | 徐公炜;陆炜清;黄保麟;王静娟;严国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1J25/34 | 分类号: | H01J25/34;H01J23/00;H05K7/20 |
| 代理公司: | 上海交通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毛翠莹 |
| 地址: | 200030***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储热式 行波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热式行波管,属于微波电真空技术领域。
行波管作为微波系统的末级功率放大,广泛应用于雷达、电子对抗和通讯等国防重点工程。高温工作性能是行波管的重要性能指标,也是直接影响其质量和可靠性的关键指标之一。“行波管现状与发展”(王斌等,《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1998年第2期P45-49)分析了我国现有行波管应用情况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开展行波管散热技术的攻关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国内外有关行波管散热系统的具体方案主要有:液体冷却、强制风冷等。如“大功率发射机行波管冷却系统热设计”(《电子侦察干扰》1997年第2期)中介绍的强迫液冷方式,采用冷板作为行波管的安装底板,又作为行波管的散热器。行波管的热量传至冷板,再由冷板传给流动的冷却液为一次冷却,而由冷板流出的被加热了的液体流经热交换器,由风机的强迫风冷,将液体的热量带走为二次冷却。在这些传统散热方式中,无论是风冷、液冷或其他方式,一般都要有相应的热交换器、风机等系统,所占体积相当庞大。而对于某些特殊场合,如,机载等空间尺寸严格限制的情况下,这些传统的冷却方式难以满足要求,必须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新的散热技术。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的储热式行波管,使散热器体积小,散热效率更高,能适应空间尺寸限制特别严格的工作场合的要求。
为实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采用了全封闭散热器,并采用灌注相变材料的工艺,将一种在发生相变时吸热的相变材料灌入其中,以吸收行波管工作时收集极产生的大量热量,使整管的输出功率和增益无明显跌落。
本发明包括全封闭式散热器、波导管及输入端和引出端,全封闭散热器采用铝质材料,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散热器为全封闭式,内部为多翼状翘片隔离的空腔,用以灌装相变材料,下散热器的下平面与导热底板紧密贴合,外侧和上散热器一样布有众多的散热片,在上、下散热器形成的中间圆柱状腔体内安装收集极组件。
收集极在行波管工作过程中产生大量热量,直接传递给上、下散热器。合理地设计散热器,可使收集极热量一部分由上散热器内腔中的相变材料吸收,一部分则通过下散热器传递给导热底板散热,从而使收集极温度保持在行波管正常工作所允许的范围内。
收集极一大部分热量是被相变材料吸收的,因而选用合适的相变材料是至关重要的。本发明选用的相变材料是G型相变材料,是一种熔点为73℃的高分子材料,其主要技术指标如下:
熔点 73℃ 沸点>170℃
熔化焓 57卡/克 固→液转变时体膨胀系数 -13%
比热 20℃ Cp=0.3692卡/克度
50℃ Cp=0.4086卡/克度
80℃ Cp=0.4853卡/克度
使用寿命>1000次
安全性:无毒、无腐蚀性 酸碱性:PH值为中性
耐低温性:-200℃不发生任何化学变化和相变。
因本发明采用的相变材料是粉状结晶物,故须加热转变为液相后才能注入上散热器的空腔内。全封闭散热器的外部预留两个M5的小螺孔,相变材料是通过这两个小螺孔注入的。
本发明采用的灌注相变材料的工艺为:
1、称取与上散热器空腔体积相应重量的粉状相变材料,盛于烧杯中,再置于电热烘箱内的搪瓷盘上。
2、将散热器平放在搪瓷盘上,两个螺孔均朝上。
3、接通电热烘箱电源,逐渐升温,使散热器加热温度控制在120℃±5℃。烧杯内相变材料的温度逐步升高,当高于其相变温度时,渐渐熔化转变为液相。在大部分相变材料转变为液相后,即可缓缓由散热器外部预留的两螺孔注入其内腔。待相变材料完全熔化并灌完后切断烘箱电源,稍待冷却后,将散热器从烘箱中取出,趁热态时用螺帽、密封垫圈封闭两螺孔,然后用风冷或自然冷却散热器,相变材料逐渐凝固成结晶状。至此,灌注工艺结束。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发明整体结构及散热器安装部位示意图。
如图所示,本发明包括全封闭式散热器1、波导管2,散热器1安装在波导管2的一侧,行波管的另一头布置有输入端3及引出端4。
图2为本发明的全封闭式散热器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588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