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非水电解液二次蓄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00122751.3 | 申请日: | 2000-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283879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2-14 |
发明(设计)人: | 中西直哉;佐藤广一;能间俊之;米津育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10/38 | 分类号: | H01M10/38;H01M10/4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杨勇,温大鹏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水电 二次 蓄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蓄电池,其在密封容器内,接纳有分别在带状的正极(23)与负极(21)之间设置有分隔件(22)的电极体(2),该电极体(2)所产生电能可从设置于密封容器中的正极端子部和负极端子部,朝向外部输出,在电极体(2)的卷轴方向的两个端部的内部,在一个端部上突出有负极(21)的端缘,在该端缘上接合有负极集电板(3),该负极集电板(3)与负极端子部导通,其特征在于:负极集电板(3)由多层部形成,该多层部包括铜层部(31)和金属层部,该铜层部(31)由铜或以铜为主体的合金形成,该金属层部由作为不与锂形成金属化合物的金属,并且其激光反射率小于铜的金属,或以该金属为主体的合金形成,该铜层部(31)与金属层部形成两侧的表面层,铜层部(31)焊接于负极(21)的端缘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形成负极集电板(3)的金属层部的金属为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形成负极集电板(3)的金属层部的金属为不锈钢。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负极集电板(3)通过激光方式焊接于电极体(2)的负极(21)的端缘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的任何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负极集电板(3)的厚度在0.10~5.00mm的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镍层部(32)的厚度与负极集电板(3)的厚度的比率在5~45%的范围内。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不锈钢层部(35)的厚度与负极集电板(3)的厚度的比率在5~45%的范围内。
8.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蓄电池的制造方法,该电池在密封容器内,接纳有分别在带状的正极(23)与负极(21)之间设置有分隔件(22)的电极体(2),该电极体(2)所产生电能可从设置于密封容器中的正极端子部和负极端子部,朝向外部输出,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通过下述方式制作电极体(2),该方式为:按照正极(23)的端缘在其中一个端部突出,负极(21)的端缘在另一端部突出的方式,将分隔件(2)夹持于它们之间而将正极(23)与负极(21)相互叠合,将它们呈螺旋状卷绕;
制作由铝或以铝为主体的合金形成的正极集电板(30);
制作由下述多层部形成的负极集电板(3),该多层部包括铜层部(31)和金属层部,该铜层部(31)由铜或以铜为主体的合金形成,该金属层部由作为不与锂形成金属化合物的金属,并且其激光反射率小于铜的金属,或以该金属为主体的合金形成;
正极集电板焊接步骤,即在突出有正极(23)的端缘的电极体(2)的端部,设置正极集电板(30),对该正极集电板(30)的表面照射激光束,将正极集电板(30)焊接于正极(23)的端缘上;
负极集电板焊接步骤,即按照铜层部(31)与负极(21)的端缘相接触的方式,在突出有负极(21)的端缘的电极体(2)的端部,设置负极集电板(3),对该负极集电板(3)的金属层部的表面照射激光束,将负极集电板(3)焊接于负极(21)的端缘上;
组装步骤,即分别使焊接于电极体(2)上的正极集电板(30)和负极集电板(3),以导通方式与正极端子部和负极端子部连接,组装二次蓄电池。
9.一种非水电解液二次蓄电池,其在密封筒(1)内部,接纳有电极体(7),该电极体(7)是分别在带状的正极(71)与负极(73)之间设置分隔件(72),之后将它们叠置而形成的,该正极(71)与负极(73)分别按照将活性物质涂敷于带状芯体的表面上的方式形成,该电极体(7)所产生电能可从一对电极端子,朝向外部输出,其特征在于在电极体(7)中的至少任何一个端部,突出有构成正极(71)或负极(73)的带状芯体的端缘(78),在该端缘(78)上接合有集电板(3),在该集电板中的,与芯体端缘(78)相对的面上,形成有多条凸部,该多条凸部的截面呈圆弧状,或呈四边形以上的多边形突出,在各凸部与芯体端缘(78)嵌合的状态,集电板焊接于芯体端缘(78)上,并且与其中一个电极端子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洋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2275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