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探测隐形目标的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0115965.8 | 申请日: | 2000-08-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339704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3-13 |
| 发明(设计)人: | 钟宇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钟宇达 |
| 主分类号: | G01S5/02 | 分类号: | G01S5/02 |
| 代理公司: | 襄樊崇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何静月,李檀 |
| 地址: | 441000 湖北省襄樊***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探测 隐形 目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探测技术领域,具体说涉及的是一种探测隐形目标(主要指各类隐形飞机、隐形舰艇、隐形坦克、隐形装甲车等军事目标)的探测方法。
目前对于隐形军事目标的探测方式主要是通过有源探测雷达、无源探测雷达,或利用电台、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探测目标等形式。有源雷达是主动发射电磁波至被测目标,通过接收目标回波来探测隐形物体;无源雷达是接收被探测目标辐射的电磁波(如机载雷达、通讯设备、导航设备、无线电高度表、数据链等)来确定对方目标方向、距离、高度等信息的一种被动雷达;利用电台、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发现目标的技术是利用一个或n个调频广播或电视台发射的连续波载频率(50-800兆赫)以及载波上的信号包络实现对目标的探测。
上述探测技术都需要有一个信号发射端,在发射信号后才能进行探测。对于有源探测雷达,它主动辐射电磁波,则容易被对方雷达发现,而易受到攻击;对于无源探测雷达,若对方目标保持无线电静默,则不容易探测到对方目标;而利用电台、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发现目标,它的基本原理是在监视的区域用相对简单的无线搜集一个或多个民用调频广播电台和特高频、甚高频电视台的信号,把它们当作发射机信号,然后在处理器上用复杂的算法进行分析,以确定飞机的位置,并在一个三维视频显示上显示,这种方式对于计算机处理能力、软件及专门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不通过人为发射的电磁波探测隐形军事目标的方法。
为达到目的,本发明提供这样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探测隐形军事目标的方法,其特征是利用微波辐射背景中的电磁辐射波辐射至物体上,回波后由探测器接收信号来定位各种物体。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还在于本发明主要是利用微波辐射背景中的3K辐射背景辐射的电磁波来探测目标。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还在于3K辐射背景辐射的电磁波由各种天体辐射的各种波长的无线电或大气层辐射的电磁波提供,由天体辐射的各种波长的能量来发现物体实际是一种连续波多基雷达,向大气层辐射电磁波来发现目标原理与作辐射背景原理一致。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还在于本发明选择的是2mm电磁辐射波。
本发明的技术特征是所述的利用大气层辐射的电磁波指大气层中的电离层辐射的电磁波。
本技术的实质是处于背景辐射中的物体不论其外形如何,因背景辐射从各个方向射来,所以物体向各个方向反射背景辐射,本发明方法只是探测到向各个方向反射的电磁波的一部分,只要物体相对运动,或者吸收了背景辐射波,即可探测到该物体,也就是说不论物体外表如何改变,总有某一方向的辐射背景所发射的电磁波被反射到探测器方向上被探测器所接收到,从而避免了现有技术中通常要依靠人为发射的电磁波才能探测到目标的不便之处,只需有信号接收器即可探测到各类隐形目标的方位、速度、距离、高度。
本发明同辐射电磁波的主动探测雷达相比,不辐射电磁波,不会被对方雷达探测器发现,亦不会被对方反辐射导弹跟踪与击毁。
本发明同无源雷达相比,不用接收对方主动施放的电磁波,即使对方保持无线电静默,也可探测到对方。
本发明同利用电台、电视台发射的电磁波发现隐形目标相比,不需要大型计算机计算即可得出各类运动物体的方位、距离、高度、速度信息。本发明中利用各类天体辐射的电磁波发现目标,也要使用计算机进行计算,但因天体的轨道是确定的,其计算量少的多。
根据大爆炸模型的推算,当前宇宙辐射场的波长约为毫米量级,它比可见类波的波长要大得多,相当于无线电波的微波,科学家将它称为微波背景辐射。该背景辐射弥漫于整个宇宙中,经测量发现,最强的辐射是在3K背景辐射中的2mm波长。各种物体要进行工作,就会相对运动,这时就会使辐射到物体上的毫米波波长发生变化,即多普勒效应,探测器接收到波长发生变化的电磁波即可发现目标物体,如果隐形物体使用吸收电磁波的隐形材料或涂料,则毫米波辐射度会降低甚至消失,这样亦可被探测到。
图1为本发明对隐形目标的探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投影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钟宇达,未经钟宇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59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新型双极性有机感光体
- 下一篇:手动复位温度控制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