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冰箱高效除味卡的制作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115601.2 | 申请日: | 2000-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1322590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1-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如增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济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20/02 | 分类号: | B01J20/02;F25D23/00 |
代理公司: | 同济大学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龙梅,方秋清 |
地址: | 200092***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冰箱 高效 制作方法 | ||
电冰箱高效除味卡的制作方法,涉及一种用天然矿物宝石晶体制作电冰箱除味卡的工艺。
电冰箱因存放鱼、肉和蔬菜类食物,且长期处于空气不流通状态,腐败变质食物释放的异味气体和衍生繁殖的细菌微生物,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目前市场上的电冰箱除味(臭)产品主要是以活性炭为基本材料,按照传统工艺加工而成。活性炭因高比表面积(每克达1000-3000平方米)的强吸附效应,可达到净化电冰箱中空气的功效,但没有从根本上分解去除如胺类、醛类和硫化氢等异味有害气体。由于活性炭除味机理是吸附效应,因此,活性炭就有吸附饱和或失活的缺点,必需定期更换已失效的活性炭,或必须对其进行特殊处理,若不按时更换吸附饱和的活性炭,其对电冰箱将造成二次污染,危害将更加严重。为此人们又利用二氧化钛(TiO2)的光触媒原理采用传统工艺制成电冰箱除味剂,虽然该材料具有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低成本,使用周期长等优点,但是,TiO2必须在光照条件下才能够进行氧化还原反应,从而达到净化空气的目的,然而冰箱内光照条件是有限的,其光催化作用及由此产生的去除冰箱异味的效果也受到很大影响。
近年来又研究开发了以微米硅藻土、长石和纳米硅等混合材料高温挤出、压延制成的冰箱除味片(中国专利申请号97107125)和采用表面活性剂、醇类、果蔬香精等配制的溶液除味剂(中国专利申请号94102457)两个产品,前者也是靠吸附效应来除味,后者是靠香精中和异味达到去除异味的效果。
总之,上述采用具有吸附或光催化氧化等性能材料制成的电冰箱除味产品的共同特点是没有清除或分解有害异味气体分子,前者只是暂时将原本散发于冰箱内空气中的异味气体,吸附于除味剂的微小孔隙中,减少冰箱空气中的异味含量,达到感观上临时性的除味效果;后者通过果蔬香精或其它感觉轻香的气味与有害异味混合后中和,让感观上难以区别出原有冰箱异味的存在,达到错觉认为已消除冰箱异味的功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寻找一种能有效分解有害异味气体分子,达到电冰箱除味效果的、使用方便、长效无毒的电冰箱除味卡的生产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在研究天然宝石晶体,特别是电气石中天然黑色电气石时发现:在温差变化很小的情况下,该电气石也能产生热释电和远红外辐射及释放负离子效应,该效应能分解消除由冰箱中鱼、肉或蔬菜等食物变质而产生的胺、醛类有害气体,如腐烂鱼的恶臭释放的甲胺,腐烂肉的恶臭释放的腐肉胺,禽蛋类产生的硫化物气体等如1.4-二氨基丁烷(H2N-CH2-CH2-CH2-CH2-NH2)、1.5-二氨基戊烷(H2N-CH2-CH2-CH2-CH2-CH2-NH2)、硫化氢(H2S)达到彻底消除冰箱异味,经反复试验找到了本发明的具体工艺步骤如下:
首先,将天然黑色电气石、沸石、远红外氧化锆分别进行漂洗、烘干、粉碎;接着,将它们按如下的重量百分比混合:天然黑色电气石∶沸石∶远红外氧化锆粉∶硅藻土=50-70%∶10-20%∶10-25%∶10-30%;再球磨到粉末粒径在160-180目左右;然后将上述混合料在400℃-450℃加热2-3小时,完成原材料活化处理工艺,接着加入3-5%重量百分比的聚乙烯醇或环氧乙烷有机粘结剂混合均匀,制得除味剂粉料;最后在喷涂压力3-4个大气压下将上述除味剂粉料定向喷涂在无毒的聚乙烯卡片上,即可制得本发明的高效电冰箱除味卡。
本发明的电气石原料在混合前先筛选,去除电气石中的杂质和围岩,并对其成分进行检测和处理控制:铁元素重量百分比不宜超过12%,放射性指标必须小于国家规定安全指标。
本发明的优点是:
1.由于本发明的材料采用了以廉价的天然黑色电气石为主的宝石晶体原料,并对其成分组元进行检测和控制,所以,经活化处理后定向沉积在卡片上制成的除味卡,能在冰箱内很小的温差变化引发下释放电荷和远红外辐射及负离子,对有害异味气体和细菌微生物产生分解、电离和抑制作用,因而没有吸附饱和的缺点,不需要进行去吸附清理工作,无二次污染等优点,使用有效期长达三年以上。
2.由于本发明的采用了传统的混合、球磨,加热活化,定向沉积,所以用本发明制成的除味卡性能可靠,经久耐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济大学,未经同济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560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燃气轮机带冠叶片冠部阻尼面激光敷层工艺方法
- 下一篇:接头插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