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脂剂的制备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00113045.5 | 申请日: | 2000-06-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330156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09 |
| 发明(设计)人: | 刘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C14C3/00 | 分类号: | C14C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610004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脂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皮革助剂的制备方法,特别是涉及加脂剂的制备方法。
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生产的阳离子加脂剂,大多是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与矿物油及其改性物为原料复配而成,不仅价格昂贵,而且由于无动植物成分,所以同皮纤维的结合力以及赋予的油性都是相当差的,天然油脂季铵盐改性物无疑是一种较好的加脂剂,但由于制备方法复杂,所需设备要求高,原材料的毒性和易燃易爆性给生产带来诸多不便。而氧A化胺化合物由于分子中具有强极性N→O基团,它不仅在酸性介质中呈现阳电性,而且在中性和碱性介质中呈现非离子性,同时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发泡和稳泡性,以及对皮肤的柔和性和油性,使其作为极好的润湿剂、增泡剂、乳化剂和有效的清洗剂,广泛的应用于日化工业,作为香波、头发的调理剂、餐具洗涤剂,在纺织工业中作为纤维柔软剂和抗静电剂,在化学合成工业中用着相转移催化剂。国外专利Ger.offen.DE4,312(cl,D06P1/607)27Oct.1994,Appl,21 Apr.1993,以烷氧基化聚胺N氧化物作为染色助剂应用于皮革生产,同时列举了以牛油脂肪酸为原料合成羟乙基N牛油脂肪酸胺N氧化物作为加脂剂和染色助剂,但它们与皮革的结合力以及能赋予皮革柔软的程度仍然不足。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生产方便,与皮革的结合力强,能赋予皮革更优异的柔软性、丝光感、色彩和油性的加脂剂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由天然油脂脂肪酸酰胺N氧化物(I)30~90%、醇类溶剂4~20%、表面活性剂1~13%、天然动植物油2~10%、矿物油0~8%、矿物油改性产物0~7%、水0~15%在30~90℃下搅拌10分钟~4小时,制得加脂剂。
上述方案中,I由1~1.7摩尔的天然油脂脂肪酸脂和1摩尔的高级胺在90~150℃下反应3~6小时,再与0~5摩尔的甲酸、0~4.5摩尔的醛以及0~2倍天然油脂脂肪酸脂重量的水和0.3~0.8倍天然油脂脂肪酸脂重量的醇类溶剂在60~90℃下反应0~6小时,再滴加0.15~0.5倍天然油脂脂肪酸脂重量的H2O2,在50~90℃下反应3~7小时而制得。
天然油脂脂肪酸脂为菜油、大豆油、亚麻油、蓖麻油、棉子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桐油、棕榈油、鱼油、猪油的甲酯、乙酯、丁酯,高级胺为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二乙醇胺,醛为甲醛、乙醛。
醇类溶剂为甲醇、乙醇、丁醇、异丙醇、乙二醇。
表面活性剂为脂肪醇聚氧乙烯醚、烷基酚聚氧乙烯醚、烷醇酰胺、季铵盐。
天然动植物油为菜油、大豆油、亚麻油、蓖麻油、棉子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桐油、棕榈油、鱼油、猪油。
矿物油为液体石蜡、地蜡。
矿物油改性产物为氯化石蜡、氧化聚乙烯蜡。
本发明所制备的加脂剂与以烷氧基化聚胺N氧化物和以羟乙基N牛油脂肪酸胺N氧化物制备的加脂剂相比较,本发明所制备的加脂剂与皮革的结合力更强,能赋予皮革更优异的柔软性、丝光感、色彩和油性,生产方便,无废气、废液排出,产品的成本不会因此而增加。
下面是本发明的实施例,但本发明不仅限于下述实施例。
实施例一
由1摩尔的菜油甲酯和1摩尔乙二胺在90℃下反应6小时,再与2.5摩尔的甲酸、2.2摩尔的甲醛以及0.3倍菜油甲酯重量的乙醇在60℃下反应6小时,再滴加0.17倍菜油甲酯重量的H2O2,在90℃下反应3小时而制得天然油脂脂肪酸酰胺N氧化物。
实施例二
由1.5摩尔的大豆油乙酯和1摩尔的二乙烯三胺在150℃下反应3小时,再与2.5摩尔的甲酸、2.2摩尔的乙醛以及1倍大豆油乙酯重量的水和0.8倍大豆油乙酯重量的丁醇在90℃下反应4小时,再滴加0.2倍大豆油乙酯重量的H2O2,在50℃下反应7小时而制得天然油脂脂肪酸酰胺N氧化物。
实施例三
由1.7摩尔的鱼油丁酯和1摩尔三乙烯四胺在120℃下反应4小时,再与4.9摩尔的甲酸、4.3摩尔的甲醛以及2倍鱼油丁酯重量的水和0.6倍鱼油丁酯重量的异丙醇在60℃下反应5小时,再滴加0.5倍鱼油丁酯重量的H2O2,在70℃下反应4小时而制得天然油脂脂肪酸酰胺N氧化物。
实施例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1304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栽培灌溉作物的新方法
- 下一篇:水处理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