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板车转向装置无效
| 申请号: | 00109292.8 | 申请日: | 2000-06-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332024A | 公开(公告)日: | 2002-01-23 |
| 发明(设计)人: | 余文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文良 |
| 主分类号: | A63C17/00 | 分类号: | A63C17/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亚军,曹诗健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滑板 转向 装置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滑板车转向装置,具体而言,是指一种藉由前叉块、弹簧、动作块与轮子等构件,共同组成可产生动作更平稳、转向操作更顺畅效果的设计。
由于现代人的生活水准日渐提高,对于休闲健身活动的消费力更是惊人,而一般人在家中都会购置若干种休闲器材,其中,滑板车更是目前最为流行、且不可或缺的一项休闲运动器材,目前一般所见的滑板车十分的多样化,但是滑板车转向装置则是所有滑板车所必备的结构之一,而且一般畏惧使用滑板车的消费者大多是对滑板车的转向动作无法顺畅操作,故滑板车是否易于操作、转向容易更是滑板车最大的买点,所以滑板车转向装置是否转向操作更顺畅与是否动作更平稳便成为消费者最为重视的特色;因此,如何开发出一种可产生动作更平稳、转向操作更顺畅效果的滑板车转向装置,早已变成研发者与制造商最想克服的几个问题,而上述内容中所呈现的问题也是本案发明人研发本案的动机。
传统的滑板车转向装置,无论其结构型态如何,大多是以枢设在座板前端的把手直接操作前轮转向,譬如下述的常用滑板车转向装置,请参阅图1所示,是由一把手10枢设在脚踏板11前端,并且在把手10的底端固定枢接有一轮子12;此种常用的滑板车转向装置已在市面上销售、使用许久,但是此种设计在操作性与稳定性上仍有不足之处,令其功效不彰,究其原因乃在于:
其一,因把手10的底端只固定枢接一个轮子12,所以在滑板车转向时,操作者需配合滑板车轮子12的转向而偏移重心(操作者需随滑板车一同偏转),才能使滑板车顺畅的转向,故滑板车的操作者本身需具备良好的平衡感,才能顺畅的操作独轮转向的滑板车,也使许多消费者畏惧使用滑板车;
其二,由于目前使用滑板车的专用场地不多,所以一般滑板车使用者大多在各种不同的街道、操场与室内操作,因此常会在崎岖不平的地面操作,但是轮子12本身并无任何的避震结构,故常用滑板车转向装置会将震动直接反应给操作者,而令使用者的行进不平稳,更会缩短轮子12本身的使用寿命。
对于上述传统滑板车转向装置的缺点,目前改良趋势都以提高轮子12的耐震材质为诉求,如此改良虽有其功效,但本发明人却不以此为限,且更深入构思更具创意及功效的改良,以期大幅度提升滑板车转向装置的实用性;几经多次研发、试作后,终于创作出一种动作更平稳、转向操作更顺畅的滑板车转向装置。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操作更顺畅的滑板车转向装置;本发明利用一具弹簧的轴杆接设一动作块,再将二个同轴的轮子则枢设在二个动作块外侧,使操作者在操作滑板车转向时,该具弹簧的轴杆会配合操作者的重心变化其与动作块的距离,让使用者在滑板车转向装置的配合下更顺畅、更简易的操作转向。
本发明的次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作更平稳的滑板车转向装置;本发明利用二同轴的轮子在前端转向,使转向、行进都更加的平稳,而具弹簧的轴杆更可以配合二个动作块产生避震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滑板车转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一脚踏座,是一锁设滑板车踏板的座体,在其前端制设有一枢轴孔;一把手,是一枢设在该脚踏座的枢轴孔内的杆体;一前叉块,是一概呈Υ字型的块体,在Υ字型分岔端的二侧前缘各制设有一通孔,且其相对于分岔端的另一端部则固接于把手下缘,而在通孔下缘制设有一环状阶缘;二弹簧,是分别嵌设在该Υ字型前叉块分岔端的二侧通孔的环状阶缘内;二轴杆,是穿设在该Υ字型前叉块分岔端的二侧通孔内;二动作块,是一制设有对应该前叉块通孔的穿孔的块体,而该穿孔对应弹簧也制设有一环状阶缘,使弹簧一端固设在环状阶缘内,并且以一螺帽配合锁固穿设在穿孔内的轴杆;另在该动作块预设位置开设有一枢孔;二轮子,是同轴对应枢设在该动作块的枢孔外侧。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创新结构设计是运用是采用一个上端接设把手的前叉块,在前叉块二侧各以一具弹簧的轴杆接设一动作块,再将二个轮子分别枢设在二个动作块上;使本发明可以发挥动作更平稳、转向操作更顺畅的功效。
图1是现有技术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组合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动作状态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动作状态图。
图号部分:
10.把手 11.脚踏板 12.轮子
20.脚踏座 21.枢轴孔 30.把手
40.前叉块 41.通孔 42.环状阶缘
50.弹簧 60.轴杆 61.卡制头端
62.螺纹 70.动作块 71.穿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文良,未经余文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929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眼球固定架
- 下一篇:一种在254纳米紫外光下发光的复合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