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内燃机液压式动力传递装置在审
申请号: | 00108441.0 | 申请日: | 2000-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324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2-05 |
发明(设计)人: | 吴方平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方平 |
主分类号: | F02B75/32 | 分类号: | F02B75/3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231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燃机 液压式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本发明属于内然机类,特别涉及内然机的动力传递系统。
目前的内然机多采用曲柄连杆机构将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圆周运动。因曲柄连杆机构要有死点出现,要加惯性飞轮,所以活塞在上止点时间很短,燃料和空气不能在上止点处充分燃烧,能量不能很好利用,且气缸和活塞之间有侧压力,增大了磨损,减少了寿命,降低了效率。
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没有死点出现。气缸活塞行程大,且无侧压力,能实现无级变速。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气缸活塞通过连接杆固定一板,板又通过连接杆固定在油缸的活塞上。板上有一斜滑道,滑道上有一滑块,滑块连接曲轴的曲柄销,此装置将活塞和板的往复运动转换为曲轴的园周运动,工作原理为申请号00207645.4“一种往复运动转换为园周运动的装置”。曲轴的园周运动带动凸轮轴定时开关配气门和带动发电机定时点火或带动高压油泵定时喷油。油缸、油马达通过管道和单向阀构成液压回路,回路中充满液状介质。油缸并列在气缸两边,液压回路管道通过气缸盖,液状介质对气缸、气缸盖冷却。
当气体和燃料混合在气缸中燃烧爆炸推动气缸活塞产生动力。气缸中的活塞通过连接杆、板和油缸中的活塞相连接,则气缸中活塞动力传递给油缸中的活塞。油缸中活塞动力又传递给油缸中液状介质。因油缸、油马达通过管道单向阀连接成液压回路。所以油缸中液状介质的能量又传递给油马达形成园周运动向外输出功率。
本发明不需另加冷却系统,无需机械离合装置,速度调节简单,振动低,工作平稳。虽然此内燃机长度较长,但宽度特别是高度低和汽车底盘相适应,油马达装在轮鼓上实际占有空间不大,能量转换效率高。
发明的具体结构由以下的实施例及其附图给出。
图1是根据本发明提出的四冲程内然机液压式动力传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分为四个气缸组合一组合、二组合、三组合、四组合。图2为气缸一组合的局部图。在图1、图2中1为气缸,2为气缸中的活塞,3为油缸,4为油缸中的活塞,5为连接杆,6为曲轴,7为压力管,8为回油管,9蓄能器,10油马达,11储油腔,12为调节阀,13为直通管,14为活塞运动方向,15为活塞另一运动方向和(14)方向相反,16为板,17为滑道。
工作如下:当一组合的气缸(1)燃烧作功,则二组合气缸(1)排废气,三组合的气缸(1)吸新鲜空气,四组合的气缸(1)压缩。则四组合气缸(1)燃烧作功,一组合的气缸(1)排废气,二组合气缸(1)吸新鲜空气,三组合气缸(1)压缩。则三组合气缸(1)燃烧作功,四组合的气缸(1)排废气,一组合的气缸(1)吸新鲜空气,二组合气缸(1)压缩。则二组气缸(1)燃烧作功,三组合的气缸(1)排废气,四组合的气缸(1)吸新鲜空气,一组合的气缸(1)压缩。则一组合的气缸(1)燃烧作功,这样往复循环,每一冲程中保证有一气缸在燃烧作功。使工作连续。曲轴(6)的曲柄销在斜滑道(17)上运动,把活塞(2)的往复运动转换成曲轴的园周运动带动凸轮轴定时分别打开和关闭各个气缸(1)的配气门,同时带动发个气缸(1)喷油。
液压回路中的液状介质为液压机油。当气缸(1))燃烧推动活塞(2)、连接杆(5)、板(16)和油缸活塞(4)。在(14)方向运动时,活塞(4)和方向(14)相同一面的油缸体积减小,而活塞(4)另一面的油缸体积增大。单向阀打开向压力管(7)加油,回油管(8)向油缸(3)回油。当另气缸(1)燃烧推动活塞(2)、连接杆(5)、板(16)和油缸活塞(4)以(15)方向运动时,活塞(4)和(15)方向相同的一面的油缸体积减小,活塞另一面油缸体积增大,单向阀打开向压力管(7)加油,回油管(8)向油缸回油。压力管(7)和回油管(8)里具有能量的压力油的流动,使油马达(10)工作,形成园周运动向外输出功率。
为使油马达(10)工作平稳,压力管(7)上装有蓄能器(9)、回油管上装有储油腔(11)。
为了适应不同力矩、速度以及变速需要,装多个油马达(10)并装直通管(13)通过调节阀(12)控制工作,当需力矩大、速度慢则多个油马达(10)一起工作,当需力矩小、速度快则少个或一个油马达工作,不需要油马达(10)工作时直通管(13)打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方平,未经吴方平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844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