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水精炼调渣剂无效
申请号: | 00107235.8 | 申请日: | 2000-04-29 |
公开(公告)号: | CN1286312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3-07 |
发明(设计)人: | 幸超;李继宗;廖放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幸超;李继宗;廖放明 |
主分类号: | C21C7/076 | 分类号: | C21C7/076 |
代理公司: | 冶金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白家驹 |
地址: | 100020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水 精炼 调渣剂 | ||
本发明涉及一种钢水精炼调渣剂,特别是适用于转炉钢水的精炼调渣剂。
随着技术的发展,对钢水的清洁度提出了越来越多高的要求,各种钢水精炼技术因而日益受到炼钢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在各种钢水精炼技术中,钢水精炼剂因其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效果好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现有技术的钢水精炼剂中铝酸钙系的精炼剂,具有吸附夹杂物的能力强、脱硫能力强的优点。但使用这类精炼调渣剂时,要求转炉出钢不带渣,因为高氧化性的转炉渣对上述精炼剂的脱氧、脱硫及吸附夹杂物的能力有很大的负面影响。然而,目前我国的转炉出钢的挡渣操作相当不尽人意,因而常规的铝酸钙系精炼剂在我国的转炉作业中体现不出在脱氧、脱硫及吸附夹杂物方面的优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精炼调渣剂,该精炼调渣剂在转炉出钢挡渣操作进行得不完善的情况下,也能取得脱氧、脱硫、吸附夹杂物的良好效果。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熔的精炼调渣剂,该精炼调渣剂除具有上述的脱氧、脱硫及吸附夹杂物的效果外,还有消除污染,利用率高的优点。
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含有(重量%):
CaO 20~45%,Al2O3 20~45%,金属Al、Si、Ca、Ba、Re中的一种或几种5~15%,CaF2 4~6%,SiO2≤10%,MgO≤10%。
本发明的预熔精炼剂的组成同上,但该精炼剂的组织结构为固溶体。
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还含≯0.05%的P及≯0.15%的S。
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中的CaO是脱硫的基本组份,当转炉终渣碱度高时,调渣剂中的CaO含量取下限,反之取上限。总之使经过调整的渣中碱度达到脱硫的要求。本发明精炼调渣剂中的Al2O3主要用于将该调渣剂的熔点调整到炼钢工艺可以接受的程度。本发明精炼调渣剂中的金属Al、Si、Ca、Ba、Re起着脱氧剂的作用,它既脱去带入钢包中的转炉渣中的氧,也脱除钢水中的氧,总之其含量要既满足调渣的作用,也满足钢水终脱氧的作用。超出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中的限定金属含量的金属则起着合金化剂的作用。
要指出的是,目前本行业中尚无标准的分析渣中金属铝的方法,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中的金属铝是用攀钢钢研院开发的“三氧化铁测定金属铝的方法”测定的。
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的制备工艺如下:
将含CaO>81%的石灰、含Al2O3>65%的铝钒土、莹石及金属Al、Re合金、含Si>25%的Si-Fe、Ba-Fe或Ca-Si合金破碎成15mm的颗粒,然后按上述精炼调渣剂的成份组配、混合而成。
该预熔的精炼调渣剂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上述组配成的精炼调渣剂混合物用水作粘结剂造球,然后在竖炉中用焦炭作燃料预熔,预熔温度为1700~1900℃。预熔后的熔渣经冷却,破碎成约15mm的颗粒,从而制成该预熔的精炼调渣剂。
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的使用方法如下:
当钢水的[C]、[P]含量进入成份规格,温度达到出钢温度后,准备挡渣出钢;该精炼调渣剂的用量为4~15kg/T钢,具体的用量取决于拉碳时的钢水中的氧活度、钢水中的含碳量[C],出钢时流入钢包中的转炉渣的数量。当所述氧活度高,[C]低及流入钢包中的转炉渣的数量大时,取该用量的上限,反之取其下限。将预定用量的该精炼调渣剂的30~35%(重量)预先加入钢水包中,在出钢过程中及出钢完毕后陆续加入其余的该精炼调渣剂。在出钢过程中及出钢完毕后,按常规方式持续包底吹Ar,以使钢水和精炼调渣剂充分混合。
用本发明的精炼调渣剂处理过的钢水,在对转炉出钢挡渣操作无严格要求的条件下可使钢坯中的T[O]达到13ppm,总量达38.67ppm。
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1:
用含CaO为85%的石灰500kg、含Al2O3为75%的铝钒土390kg,莹石50kg,金属铝90kg破碎造粒后于竖炉中用焦炭作燃料进行预熔,得到组成如下的预熔精炼调渣剂:
CaO 43%,Al2O3 36%,金属Al 7%,CaF2 4.83%,SiO25.83%,MgO 2.72%,P 0.023%,S 0.042%,其余为不可避免的杂质。
用上述精炼调渣剂处理140T转炉冶炼的STB32钢。工艺流程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幸超;李继宗;廖放明,未经幸超;李继宗;廖放明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72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