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新的链霉菌菌株及其相关用途无效
| 申请号: | 00105993.9 | 申请日: | 2000-04-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318642A | 公开(公告)日: | 2001-10-24 |
| 发明(设计)人: | 郭曼娫;向明;赖丽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 |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A01N63/00;//;C12R1465)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林晓红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霉菌 菌株 及其 相关 用途 | ||
本发明涉及新的东方链霉菌(Streptomyces orientalis)及产黑链霉菌(Streptomyces melanogenes)菌株,及其用途。
有许多种昆虫会造成农业上重大经济损失,并在植物之间散播病害,粉虱为全世界最恶名昭彰的农业害虫之一。例如:1981年时,烟草粉虱(Bemisia tabaci)(Gennadius)造成美国棉花、葫芦及莴苣1亿美元损失。1986年时,粉虱成为佛罗里达州的问题,烟草粉虱使佛州价值800至1000万美元的圣诞红受到约2百万美元的损失。
现在已知粉虱啃食500种以上不同的植物。例如:番薯、番茄、豆类、棉花、胡萝卜、树薯、南瓜类、莴苣、辣椒、茄子、西瓜、及小黄瓜为这种害虫的公知宿主。亦已知烟草粉风会传播70种以上虫病毒与微生物引起的病害。
1991年时,台湾首次出现银叶粉虱(B.argentifolii Bellows及Perring)。1995年时,银叶粉虱造成台湾1000公顷的农业损失。
粉虱很难利用公知的杀虫剂施药法控制。有许多因素造成杀虫剂防治工作上的漏洞。只有少数几种杀虫剂商品可有效控制粉虱。然而,这些杀虫剂必须一周彻底施用数次才有效。此外,粉虱的大部份生命期都留在叶子背面;因此,种植者必须调整他们的操作法才可提高除虫剂的覆盖范围。植物之间隙必须足使化学喷洒剂可渗入树顶并到达植物所有表面。
此外,无效率的使用化学除虫剂耗费成本,并有其他显著缺点,如:环境污染,且对农民及消费者有潜在健康危害。
因此需要更安全且更有效的防治粉虱方法。虽然生物性防治剂已研究有年,但目前仍无生物性防治剂商品可以成功防治粉虱。
USP 4,942,030及USP 5,413,784揭示利用真菌玫烟色拟青霉(Paecilomyces fumosoroseus)及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防治烟草粉虱。
链霉菌属已广泛用于制造抗生素,然而迄今仍未鉴定出具有对抗粉虱的生物性杀虫活性的链霉菌属。
现已惊人地发现链霉菌属新菌株,称为东方链霉菌Y31014及产黑链霉菌Y31042-1,这些菌株具有对抗粉虱的活性。
因此,本发明一方面提供新菌株东方链霉菌Y31014及产黑链霉菌Y31042-1。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含该新菌株的生物性杀虫剂组合物。
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经由害虫与新菌株接触来防治害虫的方法。
微生物之鉴定与特性分析
新的Y31014及Y31042-1菌株是自台湾省苗栗地区的土壤样本中分离。这些微生物经过台湾省新竹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鉴定,分别为东方链霉菌及产黑链霉菌。其方法与结果如下:
采用国际链霉菌计划(International Streptomyces Project)(ISP)为分析链霉菌属特性所建议的方法分析分类学与形态学特性。
1.细胞壁分析
取干细胞(10毫克)置入含1毫升6N HCl的试管中,于100℃下水解18小时。水解液过滤及干燥。干粉溶于0.4毫升蒸馏水中,倒至PTLC板上。采用甲醇-H2O-6N HCl-吡啶作为展开溶液。然后在风干后施用茚三酮。二氨基庚二酸(DAP)产生黄绿色,而其他氨基酸则产生紫红色。参见柯马加塔(Komagata)等人,“细胞分类的脂质与细胞壁分析法”(Lipid and Cell Wall Analysis in BacterialSystematics),Meth.Microbiol.19:161-207(1987)。
2.全细胞糖分析法
取干细胞(50毫克)置入含1毫升1N H2SO4的试管中,于100℃下水解2小时。利用饱和Ba(OH)2调整水解液pH至5.0-5.5的范围内。水解液离心,收集上层悬浮液,并浓缩。浓缩物溶于0.4毫升蒸馏水中,然后点至滤纸上。采用N-甲醇-H2O-吡啶-甲苯作为展开溶液。施用苯胺酞酸酯使糖类显色。6碳糖在风干后产生褐色,5碳糖则产生粉红色。参见柯马加塔等人,“细菌分类学的脂质及细胞壁分析法”,Meth.Microbiol.19:161.207(1987)。
3.菌株培养特性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未经财团法人生物技术开发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599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可调整流量的水龙头
- 下一篇:板蓝根注射液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