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机器零件上形成薄膜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00104329.3 | 申请日: | 2000-03-17 |
公开(公告)号: | CN1267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00-09-27 |
发明(设计)人: | 杉浦学;岩间和明;平山精蔵;须崎诚次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B23K20/227 | 分类号: | B23K20/227;B23K2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周备麟,黄力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机器 零件 形成 薄膜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机器零件的加工面上用一种比上述加工面软的金属材料形成薄膜的方法,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用于旋转斜盘式压缩机中的旋转斜盘的加工面上形成薄膜以改善它与滑瓦之间的接触滑动性的方法。
构成旋转斜盘式压缩机内部结构的各滑动件之间通常是靠压缩机内包含在气体(例如氟利昂气之类的气体冷却剂)中的雾化润滑油来润滑的,当压缩机工作时,上述气体在压缩机内流动,并将雾化的润滑油带到每个滑动部位。然而,当压缩机在关闭状态停留一段长的时间然后重新开动时,附着在滑动部位的润滑油常常被气体冷却剂流冲走。因此,从压缩机起动至冷却剂气体返回而促进润滑油雾化的时间(大约1分钟)正是需要润滑的滑动部位缺乏润滑油的时间(尽管它们在工作)。于是,为了保证各滑动部位有最低限度的润滑性(即使在润滑油不足的时候也如此),业已提出一些在各滑动件的表面上形成涂层(形成薄膜)的工艺。即使是当上述的工艺仅限于在旋转斜盘式压缩机的旋转斜盘的表面(具体说是与滑瓦接触的滑动面)上形成涂层的工艺也有各种方式。在专利文件上公开的涂层工艺以及通常在产品(旋转斜盘)上实施的涂层工艺包括电镀锡或化学镀锡等和热喷涂铜系或铝系合金等。
下面简要说明本文的附图。
图1示出一种可变容量的旋转斜盘式压缩机的纵剖视图;
图2a示出旋转斜盘上施加料筒的部分材料(原材料)的后表面的正视图;
图2b示出整个料筒的透视图;
图3是形成薄膜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表示形成薄膜的条件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图;
图5示出旋转斜盘与滑瓦相接触的周边部分附近的放大剖视图。
虽然采用电镀锡或化学镀锡等方法形成厚度约为几个微米的极薄的膜没有困难,但是,却常常不容易形成厚度较大(至少为数十微米)的薄膜。而且选择的电镀方法常常不适用,因为进行电镀作业需要考虑本体金属材料与喷镀粘附金属之间的电化学关系。
另一方面,按照热喷涂的方法,要将粉末金属材料等变成熔融状态,然后将熔融的金属材料等用火焰吹喷到加工表面上,这对于获得厚的薄膜虽没有困难,而且也提高了电化学亲合性。但是,热喷涂法固有地存在下面(A)-(B)所说的作业问题。
(A)在许多情况下,机器零件的加工面在热喷涂之前必须预先通过一种例如喷丸处理工序使其表面粗糙化,这种预处理是耗费工时的,而且使表面粗糙化所用的坚硬粒子(辅助材料)价格是昂贵的。因此,表面粗糙化处理耗费工时且使热喷涂成本提高。而且在表面粗糙化处理时噪音大,损害工作环境。
(B)在热喷涂时,不想热喷涂的部位必须屏蔽起来,这也耗费工时且提高成本。
虽然上述的热喷涂工艺作为在金属加工面上形成金属薄膜的工艺来说具有总体的适用性,但是它有许多问题即损害加工现场的工作环境,耗费工时和劳力且提高成本。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机器零件上形成薄膜的方法,该方法作为一种在机器零件的加工面上形成金属材料薄膜的工艺来说在总体的适用性上是良好的,并可以保持加工现场的良好工作环境,有效地节约劳力和工时,降低成本。
按权利要求1的本发明(在机器零件上形成薄膜的方法)包含:用一种至少比机器零件的加工面软的金属材料制备一种料筒;在机器零件与上述料筒相对转动的同时使料筒与机器零件的加工面相压焊,从而使制造料筒的部分金属材料转移到机器零件的加工面上,形成一种金属材料的薄膜。按照上述方法,比机器零件加工面软的金属材料的一部分可以适宜地从料筒侧面转移到加工面上,并可简单而经济地在机器零件的加工面上形成所需厚度的金属薄膜。
按权利要求2的本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在机器零件上形成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零件是可绕单一轴线转动的转动件,而该转动件的加工面是一种以上述单一轴线为中心并与该轴线垂直相交的圆环形面或圆形面。当作为加工材料的机器零件是上述的转动件而加工面是与转动轴线垂直相交的圆环形或圆形面时,本发明的在机器零件与料筒相对转动的同时使料筒与机器零件的加工面相压焊的程序的要点可以十分顺利地进行。
按权利要求3的本发明是一种根据权利要求2的在机器零件上形成薄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与机器零件相接触的料筒端部具有与机器零件的圆环形或圆形加工面相似的端部形状。按照这种结构,在压焊时料筒端部(圆环形或圆形的)可以与机器零件的圆环形或圆形加工面完全相接触,也就是说,料筒端部可以同时地压焊到整个加工表面上。因此,在加工面上的所形成的薄膜,其厚度不会有局部的变化,在整个加工面上可形成厚度均匀的金属材料薄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432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