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滑板车构造无效
| 申请号: | 00102994.0 | 申请日: | 2000-03-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313141A | 公开(公告)日: | 2001-09-19 |
| 发明(设计)人: | 余文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余文良 |
| 主分类号: | A63C17/00 | 分类号: | A63C17/00;B62M1/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万科园专利事务所 | 代理人: | 张亚军,李丕达 |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台湾;7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滑板 构造 | ||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滑板车构造,更具体而言之,藉由卡设件与动作件等结构的配合,使滑板车的控制把手得以遂行快速收折,而便于携行及收纳;并藉由置设于滑板车弧形板内的刹车片,让滑板车能够轻易达到制动的功能,增加滑板车的安全性。
首先请先配合参阅图1所示,一般的滑板车主要包括一控制把手10、一控制杆11、一前叉12、一后叉13、一前轮14、一后轮15、一踏板16及一结合杆17等所构成,通常人们使用滑板车时,其动作原理大致上和一般滑板相同,即以一重心脚置放于踏板16上,而另一只脚则向后推动,其中滑板车与一般滑板最主要差异的地方在于滑板车多了一支控制把手10,对于平衡感较差的人可以藉由控制把手10得到一较简单的控制方法;另一方面滑板车对于方向的控制也较为容易,只需转动控制把手10即可轻易改变方向,与脚踏车原理相同,上述的比较可以看出滑板车确实较一般滑板容易操控,也较为一般大众所能接受;然而,经过一段时间使用过后,发现该常用的滑板车是仅符合实用性,其于诸多方面仍具有急待增进之处。
本发明的创作动机:
其一,该滑板车的控制把手,并不具可收折的功能,因此,导致滑板车不使用时,占用相当大的收纳空间,且在携带上也不甚方便。
其二,因为滑板车的车轮,通常尺寸都很小,所以较少制设类似脚踏车的刹车装置,故使用者只好利用最传统的方式,即以鞋子当成刹车工具,当使用者欲将滑板车减速或停止时,就必须将其中一只脚接触地面进行摩擦减速的动作,如此一来,不仅对鞋子是一种损耗,且对于身体也有可能造成运动伤害。
有鉴于此,本发明人乃经详细思索,并累积多年从事滑板车商品的贩制与研究开发的经验,终得以开发出一种滑板车构造,使得以改善达成上述。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种滑板车构造,藉由卡设件与动作件等结构的配合,使滑板车的控制把手于收折操作上相当简便,且便于携行;并藉由置设于滑板车弧形板内的刹车片,让滑板车能够轻易达到制动的功能,增加滑板车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滑板车构造,其主要包括:一卡设件,一端与滑板车之前叉相连结,其内成型有容设槽,容设槽一侧开设有一通孔与外界相连通,于容设槽口端部延伸成型有两夹耳,并于夹耳上开设有轴孔;一动作件,其是为管状,一端与滑板车把手相连结,其上开设有两滑轨槽及一卡孔,以一按钮设置于卡孔处,并以一弹片推抵按钮呈局部凸出于卡孔外的型态;令动作件容置于容设槽内,呈轴孔与滑轨槽相对应,而按钮卡设于通孔内,以一快拆件穿过两轴孔及滑轨槽;据此,藉快拆件迫紧两夹耳与动作件,则卡设件与动作件稳固结合;而旋松快拆件并按下按钮,则动作件得藉滑轨槽拉伸出容设槽并弯折动作件;一轮框架,以两侧片及一连结片连结构成,概呈“”字型的型态,以中间部位的连结片与滑板车的踏板一端相连结,于其两侧片上开设有二组轴孔,并于其一侧片上开设有一勾孔;以一后轮配合一轴杆及一弹簧,枢设于轮框架其一组轴孔间,且令弹簧一端勾置于勾孔上;一刹车板,其是为一弧盖板的型态,一端成型有一组结合轴孔,于其上凹设有一设置凹槽;刹车板是以其结合轴孔配合一轴杆枢设于轮框架的另一组轴孔间,其中该设置凹槽是位于后轮的正上方;一刹车皮,其一侧面为盖面,而另一侧面为刹车面,两者之间形成有一中空的设置通孔;藉该设置通孔而将刹车皮套置固设于刹车板的设置凹槽上,呈刹车面与后轮表面相对的型态;据此,于踩踏压合刹车板往后轮表面接近时,该刹车面得与后轮面接触遂行磨擦刹车,释放踩踏时,该刹车板受弹簧力回复原位。其中该动作件是得与滑板车的控制把手制设成一体的型态。
综上所述,本发明所揭露的构造,由于操作实施时,藉由卡设件与动作件等结构的配合,使滑板车的控制把手于收折操作上相当简便,且便于携行;并藉由置设于滑板车弧形板内的刹车片,让滑板车能够轻易达到制动的功能,增加滑板车的安全性,所以,本发明的具有产业的可利用性应已无庸置疑。
图1是常用滑板车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结合立体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的收折结构结合透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收折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的后轮刹车结构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后轮刹车操作状态示意图。
图号部分:
10.控制把手 11.控制杆 12.前叉
13.后叉 14.前轮 15.后轮
16.踏板 17.结合杆 20.卡设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余文良,未经余文良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0010299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抗摧毁航空母舰分离结构布局
- 下一篇:合成氨原料气高压甲烷化工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