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MCU的多路CIS采集系统电路有效
申请号: | 201920281767.4 | 申请日: | 2019-03-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97102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9 |
发明(设计)人: | 任福生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临泰微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32 | 分类号: | H04N5/232;H04N5/04;H04N5/369;H04N5/765;H04N1/04;H04N1/00 |
代理公司: | 35243 厦门佰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 代理人: | 吴娇<国际申请>=<国际公布>=<进入国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市***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基于MCU的多路CIS采集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由MCU芯片U1、USB/SPI/UART数据传输接口电路模块、两路CIS图像管采集电路模块、两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SDRAM数据存储电路模块以及电源供电电路模块组成;本实用新型通过MCU芯片控制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实现步进电机的转动与CIS图像数据采集转速同步,进而实现自动采集功能。本实用新型可用于医疗器材中的检测卡的图像采集,可同时采集两路的CIS图像,生成高质量的图像,传输到电脑中识别,提高检测速度。 | ||
搜索关键词: | 两路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本实用新型 数据传输接口电路 图像 采集电路模块 电源供电电路 数据存储电路 图像数据采集 步进电机 采集系统 模块组成 图像采集 医疗器材 转速同步 自动采集 检测卡 图像管 多路 可用 转动 电路 采集 传输 检测 电脑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MCU的多路CIS采集系统电路,其特征在于:由MCU芯片U1、 USB/SPI/UART数据传输接口电路模块、两路CIS图像管采集电路模块、两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模块、SDRAM数据存储电路模块以及电源供电电路模块组成;USB/SPI/UART数据传输接口电路模块包括USB接口电路部分,SPI接口电路部分、UART接口电路部分以及DEBUG接口电路部分;两路CIS图像管采集电路模块包括运放芯片U2、图像传感器芯片U4、图像传感器芯片U5及其连接电路;两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包括H桥驱动芯片U10、H桥驱动芯片U11、H桥驱动芯片U12、H桥驱动芯片U13及其连接电路;SDRAM数据存储电路模块包括内存芯片U3及其连接电路;电源供电电路模块包括电源管理芯片U6及其连接电路;/nUSB/SPI/UART数据传输接口电路模块的USB接口电路部分包括连接座JP1、连接座JP2及其连接电路,SPI接口电路部分包括连接器CN3及其连接电路,UART接口电路部分包括连接器CN4及其连接电路,DEBUG接口电路部分包括连接器CN1、连接器CN2及其连接电路;连接座JP1的第1引脚、连接座JP2的第1引脚、连接器CN3的第1引脚和连接器CN4的第1引脚一并连接;连接座JP1的第1引脚连接电阻R4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42引脚,连接座JP1的第1引脚连接二极管D1的正极后接入电源管理芯片U6的第3引脚,连接座JP1的第2引脚连接电阻R1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44引脚,连接座JP1的第3引脚连接电阻R2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45引脚,连接座JP1的第4引脚连接电阻R3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43引脚;连接器CN3的第1引脚连接二极管D2的正极后接入电源管理芯片U6的第3引脚,连接器CN3的第2引脚连接电阻R11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36引脚,连接器CN3的第3引脚连接电阻R12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35引脚,连接器CN3的第4引脚连接电阻R13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34引脚,连接器CN3的第5引脚连接电阻R14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33引脚;连接器CN4的第2引脚连接电阻R66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29引脚,连接器CN4的第3引脚连接电阻R67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30引脚;连接器CN1的第1引脚连接电阻R8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58引脚,连接器CN1的第2引脚连接电阻R9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59引脚;连接器CN2的第1引脚连接到的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连接器CN2的第2引脚连接电阻R5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49引脚,连接器CN2的第3引脚连接电阻R6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46引脚,连接器CN2的第4引脚连接电阻R7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7引脚,连接座JP1的第5至7引脚、连接座JP2的第4至6引脚、连接器CN3的第6引脚、连接器CN4的第4引脚、连接器CN1的第3引脚、连接器CN2的第5引脚均接地;/n两路CIS图像管采集电路模块的运放芯片U2的第1引脚、第2引脚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14引脚,运放芯片U2的第3引脚连接到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1引脚,运放芯片U2的第5引脚连接到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1引脚,运放芯片U2的第6引脚、第7引脚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15脚,运放芯片U2的第8引脚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运放芯片U2的第4引脚接地;/n两路CIS图像管采集电路模块的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3引脚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5引脚连接电阻R21后接地,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5引脚连接电阻R19后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6引脚连接电阻R20后连接到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6引脚,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8引脚连接电阻R45后连接到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8引脚,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14引脚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15引脚连接电阻R48后接入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三极管Q2的基极和电容C28的一端连接后串联电阻R51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8引脚;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16引脚连接电阻R52后接入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三极管Q3的基极和电容C29的一端连接后串联电阻R53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9引脚;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17引脚连接电阻R54后接入三极管Q4的集电极,三极管Q4的基极和电容C30的一端连接后串联电阻R55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10引脚;三极管Q2的发射极、电容C28的另一端、三极管Q3的发射极、电容C29的另一端、三极管Q4的发射极、电容C30的另一端以及图像传感器芯片U4的第2引脚、第7引脚均接地;/n两路CIS图像管采集电路模块的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3引脚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5引脚连接电阻R58后接地,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5引脚连接电阻R56后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14引脚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15引脚连接电阻R608后接入三极管Q5的集电极,三极管Q5的基极和电容C31的一端连接后串联电阻R61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11引脚;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16引脚连接电阻R62后接入三极管Q6的集电极,三极管Q6的基极和电容C32的一端连接后串联电阻R63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24引脚;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17引脚连接电阻R64后接入三极管Q7的集电极,三极管Q7的基极和电容C33的一端连接后串联电阻R65后接入MCU芯片U1的第25引脚;三极管Q5的发射极、电容C31的另一端、三极管Q6的发射极、电容C32的另一端、三极管Q7的发射极、电容C33的另一端以及图像传感器芯片U5的第2引脚、第7引脚均接地;/n两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包括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1引脚和第4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7引脚,MCU芯片U1的第57引脚串联电阻R69后接入三极管Q8的基极,三极管Q8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68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2引脚接入连接器CN5的第3引脚,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6引脚接入连接器CN5的第4引脚;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5引脚和第8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6引脚,MCU芯片U1的第56引脚串联电阻R71后接入三极管Q9的基极,三极管Q9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0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7引脚串联电容C34后接地,H桥驱动芯片U10的第3引脚接地;/n两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包括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1引脚和第4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5引脚,MCU芯片U1的第55引脚串联电阻R73后接入三极管Q10的基极,三极管Q10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2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2引脚接入连接器CN5的第5引脚,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6引脚接入连接器CN5的第6引脚;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5引脚和第8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4引脚,MCU芯片U1的第54引脚串联电阻R75后接入三极管Q11的基极,三极管Q11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4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7引脚串联电容C35后接地,H桥驱动芯片U11的第3引脚接地;/n两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包括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1引脚和第4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61引脚,MCU芯片U1的第61引脚串联电阻R81后接入三极管Q14的基极,三极管Q14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80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2引脚接入连接器CN6的第3引脚,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6引脚接入连接器CN6的第4引脚;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5引脚和第8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62引脚,MCU芯片U1的第62引脚串联电阻R83后接入三极管Q15的基极,三极管Q15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82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7引脚串联电容C36后接地,H桥驱动芯片U12的第3引脚接地;/n两路步进电机驱动电路包括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1引脚和第4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引脚,MCU芯片U1的第5引脚串联电阻R77后接入三极管Q12的基极,三极管Q12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6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2引脚接入连接器CN6的第5引脚,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6引脚接入连接器CN6的第6引脚;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5引脚和第8引脚均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6引脚,MCU芯片U1的第6引脚串联电阻R79后接入三极管Q13的基极,三极管Q13的集电极连接电阻R78后连接到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7引脚;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7引脚串联电容C37后接地,H桥驱动芯片U13的第3引脚接地;/nSDRAM数据存储电路模块的内存芯片U3第1引脚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0引脚,内存芯片U3第2引脚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3引脚,内存芯片U3第5引脚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2引脚,内存芯片U3第6引脚连接到MCU芯片U1的第51引脚,内存芯片U3第8引脚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内存芯片U3第8引脚连接电容C10后接地,内存芯片U3第4引脚接地;/n电源供电电路模块的电源管理芯片U6的第2引脚、电容C12的一端以及电容C13的一端一并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电容C13的一端和电容C14的一端连接到电源管理芯片U6的第3引脚;连接器CN7的第1引脚连接二极管D3的正极后接入电源管理芯片U6的第3引脚;连接器CN7的第2引脚串联电阻R84后和电容C13的另一端、电容C14的另一端一并接地;电源管理芯片U6的第1引脚、电容C11的另一端、电容C12的另一端以及连接器CN7的第2引脚均接地;/nMCU芯片U1的第1引脚、第13引脚、第19引脚、第32引脚、第48引脚以及第64引脚均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MCU芯片U1的第7引脚连接电阻R10后连接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MCU芯片U1的第7引脚接入电容C9后接地,MCU芯片U1的第60引脚连接电阻R85后接地;MCU芯片U1的第12引脚、第18引脚、第31引脚、第47已经以及第63已经均接地;VCC_3.3V芯片电源电压连接电容C1、C2、C3、C4、C5、C6、C7、C8并联后接地。/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临泰微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临泰微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20281767.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重新聚焦的控制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动调焦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