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重要水功能区水质风险测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971433.4 | 申请日: | 2019-10-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0765419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03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波;陈学凯;彭文启;邢领航;王若男;董飞;王世岩;姚嘉伟;黄爱平;王伟杰;司源;韩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18 | 分类号: | G06F17/18;G06Q10/06;G06Q50/06;G06Q50/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国林贸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1 | 代理人: | 李瑾;李连生 |
地址: | 10003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重要水功能区水质风险测评方法,将水功能区划分为多个水功能区控制单元,对控制单元进行敏感性测评;对水功能区污染源进行定位并进行污染源压力测评;基于上述测评结果进行水功能区控制单元内污染源风险等级划分;对不同等级的风险源赋值,作为输入条件代入河流、湖库一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型,获得每个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水系风险场指数,并根据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范围将风险场指数分配到该区域,获得水功能区水质风险图。本发明综合考虑了水功能区敏感性、污染源压力和水系风险场等因素,监测风险物质从产生、输移以及对受纳对象影响这一完整过程,通过建立多指标测评体系和稳态模型量化了各个关键过程。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数据 耦合 重要 功能 水质 风险 测评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多源数据耦合的重要水功能区水质风险测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水功能区划分为多个水功能区控制单元,对每个水功能区控制单元进行敏感性测评;对水功能区污染源进行定位并进行污染源压力测评;基于敏感性测评结果和污染源压力测评结果进行水功能区控制单元内污染源风险等级划分;对不同等级的风险源赋值,作为输入条件代入河流、湖库一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型,获得每个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水系风险场指数,进一步根据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范围将风险场指数分配到该区域,获得水功能区水质风险图;具体包括以下步骤:/n1)构建水功能区水质风险测评基础数据库;/n2)根据水功能区上下游断面及地理高程数据划分水功能区控制单元;/n3)水功能区控制单元敏感性测评:首先建立水功能区控制单元敏感性测评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层级:敏感性目标层、敏感性准则层和敏感性测评指标层,敏感性准则层为敏感性目标层的子层级,敏感性测评指标层为敏感性准则层的子层级,其中敏感性目标层包括1个项目,敏感性准则层包括至少5个项目,敏感性测评指标层包括至少10个项目;建立体系后进行量化,首先对敏感性测评指标进行计算并赋分,根据敏感性准则层赋分体系规定的指标权重,计算各类敏感性准则层得分;再根据敏感性目标层赋分体系规定的准则层权重,计算得到敏感性目标层得分;/n4)污染源压力测评:包括污染源定位和污染源压力定量化测评两部分;所述污染源定位采用基于高精度遥感影像数据的污染源识别深度学习进行;所述污染源压力定量化测评,首先建立污染源压力测评体系,该体系包括3个层级:污染源压力目标层、污染源压力准则层和污染源压力测评指标层,其中污染源压力目标层1个项目、污染源压力准则层至少2个项目、污染源压力测评指标层至少5个项目,在量化过程中,首先对污染源压力测评指标进行计算并赋分,根据污染源压力准则层赋分体系规定的指标权重,计算污染源压力准则层得分,根据污染源压力目标层赋分体系规定的准则层权重,计算得到污染源压力目标层得分;/n5)区内污染源风险等级划分:综合水功能区控制单元敏感性测评结果及污染源压力测评结果,构建基于水功能区水质风险的污染源风险等级测评矩阵,对水功能区控制单元内的所有污染源进行风险划分;/n6)水系风险场计算: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污染源赋值,作为输入条件代入河流、湖库一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型,获得每个水功能控制单元的水系风险场指数;/n7)进一步根据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范围将风险场指数分配到该区域,获得水功能区水质风险图。/n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971433.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