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单天线下行NOMA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205207.5 | 申请日: | 2019-03-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00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23 |
发明(设计)人: | 田心记;李晓静;张丹青 | 申请(专利权)人: | 芯瑞微(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52/24 | 分类号: | H04W52/24;H04W52/28;H04W52/36;H04W72/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000 上海市浦东新区自***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单天线下行NOMA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适用于包括1个基站和 |
||
搜索关键词: | 天线 下行 noma 系统 中的 功率 分配 方法 | ||
【主权项】:
1.单天线下行NOMA系统中的功率分配方法,适用于包括1个基站和MK个用户的单天线下行NOMA系统且用户和基站都配置单天线,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基站将MK个用户分为K个簇,每个簇包含M个用户,基站为每个簇分配一个子频段,簇间子频段正交;B,用ukm表示第k个簇中的第m个用户,k=1,2,…,K,m=1,2,…,M,基站到ukm的信道为hkm,|hk1|2≥|hk2|2≥…≥|hkM|2,用r0表示正确检测信号时对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and Noise Ratio,SINR)的最低要求,基站计算满足串行干扰消除(Successive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SIC)时ukm所需的最低功率,用pkm0表示,m=1时,
m=2,3,4,…,M时,
σ2是用户接收到的噪声方差,K是簇的总数,M是每个簇中包含的用户数;C,基站计算满足SIC时第k个簇所需的最低总功率pk0以及系统所需的最低总功率Pmin,pk0的表达形式为
Pmin的表达形式为
其中,k=1,2,…,K,m=1,2,…,M,K是簇的总数,M是每个簇中包含的用户数;D,基站计算第k个簇的总功率为pk时为ukm分配的功率pkm以及此时的能量效率,k=1,2,…,K,m=1,2,…,M,具体过程如下,D1,构建第k个簇的总功率为pk时最大化该簇内用户速率之和的优化问题,![]()
![]()
其中,约束条件C1表示该簇的总功率不能低于该簇所需的最低总功率,约束条件C2表示满足SIC时对单个用户的功率要求;D2,求解步骤D1中的优化问题,得到一组次优解,
其中,![]()
D3,基站计算得到该簇内的所有用户的速率之和
基站计算该簇的能量效率
其中,
E,用Pmax表示基站的总功率,令Pmax≥Pmin,构建最大化系统能量效率的簇间功率分配优化问题,![]()
![]()
其中,
约束条件C1表示系统的总功率为Pmax,约束条件C2表示单个簇的总功率不能低于该簇所需的最低总功率;F,求解步骤E中的优化问题,得到簇间功率分配pk,k=1,2,…,K,具体过程如下,F1,引入函数Q(pk,k=1,2,…,K,α),表达式如下,
其中,α是一个正数;F2,构造拉格朗日函数F(pk,k=1,2,…,K,λ),
其中,λ是拉格朗日乘子;F3,求F(pk,k=1,2,…,K,λ)关于pk和λ的导数,得到如下方程组,
F4,求解步骤F3中的方程组,得到
其中,λ的取值满足
式(3)中,如果
则
否则pk=pk0;F5,设置α的初始值为0,设置Q(pk,k=1,2,…,K,α)的初始值为∞且参数δ>0;F6,由式(3)计算得到pk,k=1,2,…,K;F7,将pk和α代入式(2)计算得到Q(pk,k=1,2,…,K,α);F8,更新α,令α=η(pk,k=1,2,…,K);F9,如果|Q(pk,k=1,2,…,K,α)|>δ,则执行步骤F6、步骤F7和步骤F8,直到|Q(pk,k=1,2,…,K,α)|≤δ;G,将步骤F得到的pk带入步骤D中的式(1)得到为第k个簇的第m个用户分配的功率pkm,k=1,2,…,K,m=1,2,…,M,K是簇的总数,M是每个簇中包含的用户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芯瑞微(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芯瑞微(上海)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910205207.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移动多媒体流的解码复杂度
- 下一篇:设备到设备(D2D)交叉链路功率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