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原位构建纳米铁反应带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45314.5 | 申请日: | 2018-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314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1 |
发明(设计)人: | 刘娜;杨亚冬;丁隆真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1/70 | 分类号: | C02F1/70;B09C1/00;C02F103/06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张岩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形成纳米铁反应带的方法,步骤为:在被污染地下水区域内,污染源附近沿地下水流向打一对以上注入井对即注入井A和注入井B,污染羽注入井下游打一口以上观测井,向注入井A和注入井B中等时间间隔间歇式注入还原试剂溶液和铁源试剂溶液,注入后通过观测井监控铁含量变化,至达到预期效果时停止灌注。两种注入剂溶液在地下均具有一定的迁移性,可在地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以纳米零价铁为主要产物的具有还原性的铁矿物环境,本发明原位形成纳米铁反应带的方法制备的纳米铁在地下介质中自发形成,具有良好的迁移性,不会造成介质堵塞。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原位 构建 纳米 反应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原位形成纳米铁反应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a、在被污染地下水区域内,污染源附近地下水流向上游位置,沿地下水流向垂直打一对以上的试剂注入井(1),每对注入井(1)中注入A和注入井B的间距为1‑2m,污染羽注入井下游3‑5m处打一口以上观测井(3),注入井(1)和观测井(3)井深均至含水层底部;b、先向注入井A注入制备好的还原试剂溶液,当还原试剂溶液迁移至注入井B所在位置时,向注入井B注入制备好的铁源试剂溶液;先向注入井A注入后向注入井B注入的注入顺序,等时间间隔间歇循环注入还原试剂溶液和铁源试剂溶液,灌注时采用脉冲式灌注;在间歇注入的模式下,注入剂原位反应后形成相连的多个小型环状反应带,在浓度差和地下水流作用下,小型环状反应带在迁移过程中形成一片连续的纳米铁反应带;c、灌注过程中通过观测井(3)监控铁含量变化,实时监测反应带的形成情况,直至纳米铁反应带达到预期扩散范围时停止灌注,在停止灌注后继续进行监测,观察纳米铁反应带的稳定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145314.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