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线携能协作预编码空间调制系统的传输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1117460.7 | 申请日: | 2018-09-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2864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金小萍;杨玲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计量大学 |
主分类号: | H04B7/026 | 分类号: | H04B7/026;H04B7/0413;H04B7/0456;H04B17/391;H04B17/40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万尾甜;韩介梅 |
地址: | 310018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线携能协作预编码空间调制系统的传输方法,该方法设计了基于空间调制的无线携能协作网络,为了克服信道的相关性,在中继处采用预编码空间调制(PSM)技术。在中继处采用能量采集(EH)技术并利用功率分配(PS)协议来采集中继传输信息到目的节点所需的能量。另外,采用的基于预编码的空间调制技术,增强了空间相关性的鲁棒性,并且在频谱和能量效率方面得到显著的增强。通过理论推导出平均成对错误概率(ABEP)的表达式,仿真结果表明:无线携能技术与PSM技术的结合使得提出的方案降低了误码率、能耗和系统实现的复杂度。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无线 协作 预编 空间 调制 系统 传输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无线携能协作预编码空间调制系统的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下列步骤:1)设定多信源协作网络包含N个单天线信源节点,一个多天线中继节点R及多天线目的节点D,分别用Un,1≤n≤N表示信源节点,1,2,…,j,…,Nt表示中继天线索引值,目的节点具有NR根天线;2)MIMO信道是具有相关性的,采用Kronecker相关模型描述空间相关效应:
其中Σr和Σt为实数值,分别为Hermitian对称发射和接收相关矩阵;矩阵
是独立的瑞利衰落信道矩阵,其每个变量都独立同分布于复高斯分布,
可写为
矩阵Σt可定义为
同样地矩阵Σr可定义为
3)在传输的第一阶段,多个信源将发送的符号传输中继端,经过调制在中继R端接收;接收信号表示为yR,根据SWIPT技术的能量切割协议,将接收的信号分为两部分:
用于能量采集接收端,
用于信息接收端的信息译码,且0≤ρ≤1为能量切割因子;4)在信息接收端,将接收的射频信号
首先通过解调和低通滤波转换为基带信号
然后对基带信号
进行采样和通过模数转换器数字化,表示为
其中,Ps为信源传输功率,S=[s1,s2,…,sN]T为发送符号向量,HSR为S‑R的信道矩阵,HSR中的元素是独立同分布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
是均值为0,方差为N0的加性高斯白噪声;5)在能量接收端,通过整流天线架构直接转换射频能量,在整流天线上,接收的RF频带信号
经过整流器转换成直流信号,整流器由肖特基二极管和低通滤波器组成,然后使用直流信号对电池充电以存储电池;假设将转换后的功率与存储在电池的功率成线性比例,具有转换效率0≤η≤1,且忽略噪音,则在电池中存储的平均功率表示为:Q=ηρPs||HSR||2 (3)单位为焦耳/秒;6)信息接收的信号经过切割,然后中继采用译码转发方式,使用最大似然算法解码:
在中继端信号进行译码转发后,由于信道的相关性,采用预编码空间调制方式,使用相位旋转预编码技术进行预编码;7)对于相位旋转预编码的关键是确定出预编码矩阵Θ,根据信号传输选择天线提出基于旋转符号的预编码方法,将其看作是将发送的符号向量s乘以对角相位旋转矩阵,此时接收端的接收信号模型表示为:
其中,中继传输功率Pr=Q=ηρPs||HSR||2,
Diag[.]表示对角矩阵,
为第Nt根发射天线的旋转角度,HRD中的元素是独立同分布的复高斯随机变量,均值为0,方差为1;
是均值为0,方差为N0的加性高斯白噪声;对于第m根发射天线和第k个发射符号,则可以写成:
hm是矩阵H的第m列,m=1,...,Nt,sk是矩阵s的第k个元素,k=1,...,MM为调制阶数;所以Θ矩阵的关键是确定最佳的旋转角度θ;8)预编码器的设计是基于平均成对错误概率ABEP最小的原则,在信噪比为24dB下,ABEP的表达式为:
其中,
λi,i=1,...,NR为矩阵Σr的特征值,可以看出,B(Σr)仅取决于Σr的特征值。
表示信道和符号对之间的错误比特数,
是传输参数的相关增益,由公式(6)可以看出,旋转角度只涉及求和内的项,因此,接收相关矩阵的大小和结构并不会改变最佳的旋转角度;9)当旋转角度确定后,在目的端进行译码,度量表达式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计量大学,未经中国计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1117460.7/,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