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的一种动态计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555202.0 | 申请日: | 2018-06-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6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杜佐道;欧松松;刘楷操;段庄;付朝晖;谭庆俭;徐晓明;马骥;张建;肖伟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7/11 | 分类号: | G06F17/11;G06F30/13;E03F1/00;G06F111/04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陈慧华 |
地址: | 51900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的一种动态计算方法,采用本发明动态计算方法,可以得到渠道沿程断面的水位、流量、断面积的过程;各渠段汇入流量过程、承纳水体的水位过程;蓄水容积、蓄水增量的过程;调蓄池内外水位、削峰流量、库存水量的过程,以及降低被保护区域水位的情况,为最终确定渠道、进水溢流堰和调蓄池的规模提供了依据。本发明动态计算方法,不仅可以动态计算在渠道或管道设置雨水、污水调蓄池的运行效果,而且也可以动态计算在河道设置蓄洪区的运行效果。 | ||
搜索关键词: | 调蓄池 削减 峰值 流量 一种 动态 计算方法 | ||
【主权项】:
1.调蓄池削减峰值流量的一种动态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基于圣维南基本微分方程组1.1以及1.2在Δt时段简化为水量平衡方程式1.3、动力方程式1.4和动力方程式1.5后求解得到水位;增加区间入流量、出流量的方程式如下:![]()
![]()
![]()
![]()
其中,以上各式中:dL为渠段长;Δt为时段;Z为水位;Q为流量,q为区间入流流向,R为区间分流流量;W为渠段容积,渠段蓄水增量ΔW=(W2‑W1);ΔZ为渠段,Q为渠段平均流量;K为渠段平均流量模数;各量脚注1、2分别为时段初s‑1、时段末s的时刻;g为水位重力加速度;v为流速;渠段蓄水增量ΔW1是在时段Δt内渠段总入流量与总出流量的差值,即由入流过程Q上1~Q上2与出流过程Q下1~Q下2所包围的水体;渠段蓄水增量ΔW2是在时刻t1的渠段水面线Z上1~Z下1和时刻t2的河段水面线Z上2~Z下2所包围的水体;在计算断面为n时,需要有n‑2个断面流量计算关系式求解方程;若以下游起始断面的编号为i=1,依次往上游的断面编号则为i=2、i=3…i=n‑2、i=n‑1、i=n;当断面编号1<i<n时,若断面流量和渠段蓄水增量用二维数组表示,根据水量平衡方程式1.3,则断面i-1与断面i之间、断面i与断面i+1之间考虑渠段区间入流、出流影响时的水量平衡关系式分别为式1.6、式1.7:(Q(i,s)+Q(i,s‑1))‑(Q(i‑1,s)+Q(i‑1,s‑1))+(q(i‑1,s)+q(i‑1,s‑1))‑(R(i‑1,s)+R(i‑1,s‑1))=2ΔW(i‑1,i)/Δt……………………………………………………………………(式1.6)(Q(i+1,s)+Q(i+1,s‑1))‑(Q(i,s)+Q(i,s‑1))+(q(i,s)+q(i,s‑1))‑(R(i,s)+R(i,s‑1))=2ΔW(i‑1,i)/Δt……………………………………………………………………(式1.7)基于方程式1.6、方程式1.7得到方程式1.8:2(Q(i,s)+Q(i,s‑1))‑(Q(i‑1,s)+Q(i‑1,s‑1))‑(Q(i+1,s)+Q(i+1,S‑1))+(q(i‑1,s)+q(i‑1,s‑1))‑(q(i,s)+q(i,s‑1)‑(R(i‑1,s)+R(i‑1,s‑1))+(R(i,s)+R(i,s‑1))=2(ΔW(i‑1,i)‑ΔW(i,i+1))/Δt……………………………………………………………………(式1.8)若令:aquj q=[(Q(i‑1,s))+Q(i‑1,s‑1))+(Q(i+1,s)+Q(i+1,S‑1))‑(q(i‑1,s)+q(i‑1,s‑1))+(q(i,s)+q(i,s‑1))+(R(i‑1,s)+R(i‑1,s‑1))‑(R(i,s)+R(i,s‑1))]/2……………………………………………………………………(式1.9)式1.8可写成:Q(i,s)=(ΔW(i‑1,i)‑ΔW(i,i+1))/Δt+aqujq‑Q(i,s‑1)……………………………………………………………………(式1.10)式中:以二维数组表达的流量Q,括号内的第一项为断面编号,第二项为时段Δt的初、末代号;以二维数组表达的蓄水增量ΔW,括号内的第一项为渠段下游断面编号,第二项为渠段上游断面编号;因此,渠道累计蓄水增量分别为方程式1.11以及方程式1.12:![]()
式中:ΔA为过水断面积增量。当已知条件为Q上1、Z上1、Q下1、Z下1、Q上2、q1、q2、R1、R2以及Z下2时,可依据渠段蓄水增量ΔW的关系求解Z上2和Q下2;采用计算机编程技术,按上述关系调节Q下2值,在两种方式计算的渠段蓄水增量ΔW1和ΔW2基本相等的条件下,此时的Q下2和Z上2即为方程组的解;动态计算的步骤如下:步骤1:程序计算,输入渠道或管道各断面的编号和桩号、包括被保护区域在内的沿岸堤顶或路面高程、断面二维数组、糙率系数、初始水位和初始流量;输入各渠段或管段的来水设计流量过程和承纳水体的设计水位过程;输入进水溢流堰和调蓄池的计算参数,包括进水溢流堰的堰顶高程、宽度、流量系数,调蓄池的高程~容积关系、底板高程、设计水位及设计容积、初始水位和初始容积;输入程序计算步长dt、时段数s和蓄水增量1、蓄水增量2的允许误差值。程序计算结果为运用调蓄池后的渠道或管道各断面的水位、流量、断面积过程表,排水渠水量平衡过程表,调蓄池的内外水位、削峰流量、库存水量过程表,以及降低被保护区域水位的情况;步骤2:如果调蓄池的最大库存水量不是略小于设计容积,则应调整进水溢流堰的堰顶高程、宽度、流量系数、或排水渠断面二维数组及其糙率系数,重复步骤1计算,直至得到调蓄池或分洪区在储存超额流量的过程结束时,调蓄池或分洪区的水位也应基本达到设计水位的结果;步骤3:如果被保护区域沿岸的堤顶安全超高或调蓄池的削峰流量不满足设计要求,则应考虑增加调蓄池和分洪区的设计容积,重复步骤1、2,直至被保护区域沿岸的堤顶安全超高或调蓄池的削峰流量满足设计要求,从而最终确定调蓄池或分洪区、渠道、进水溢流堰的建设规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未经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555202.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