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筏板基础建筑物的纠偏技术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6595.5 | 申请日: | 2016-1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57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9-10 |
发明(设计)人: | 叶香雄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香雄 |
主分类号: | E02D35/00 | 分类号: | E02D3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025 浙江省温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带筏板基础建筑物的纠偏技术,其特征是根据建筑物倾斜情况进行分为顶升区、过渡区、迫降区,先确定建筑物倾斜后的形心,在建筑物形心的两侧各1/8筏板长度确定为过渡区,采用顶升和迫降相结合的纠偏方法;在迫降区的两个角部设置临时混凝土墙,在混凝土井底部做混凝土底板进行封底,在混凝土底板以上100~150mm部位设置迫降孔,每个混凝土井设置一个水平迫降孔、一个竖向迫降孔和两个斜向迫降孔,斜向迫降孔角度为45~55度。 | ||
搜索关键词: | 迫降 纠偏 筏板 混凝土底板 基础建筑物 建筑物 混凝土井 过渡区 顶升 斜向 形心 临时混凝土 长度确定 封底 角部 竖向 | ||
【主权项】:
1.一种带筏板基础建筑物的纠偏方法,其特征是根据建筑物倾斜情况分为顶升区、过渡区、迫降区,在确定建筑物倾斜后的形心后,在建筑物形心的两侧各1/8筏板长度确定为过渡区,采用顶升和迫降相结合的纠偏方法;在顶升区的墙体顶升部位凿除墙体后设置顶升梁,顶升梁位置在筏板基础上部350~400mm距离处,顶升梁高度为400mm,顶升梁与筏板基础之间设置顶升孔,顶升孔高度为350~400mm,宽度为200~250mm;在顶升孔的两侧设置混凝土墩,混凝土墩高度为350~400mm,宽度为150~200mm;顶升孔间距根据建筑物顶升量进行布置,最外侧顶升孔间距为1.2~1.5m,越靠近过渡区顶升孔间距逐渐增大,相邻轴线顶升孔间距增大幅度为0.1~0.2m;在迫降区的两个角部设置临时混凝土墙,临时混凝土墙宽度为200mm,临时混凝土墙深度为筏板基础底部以下500mm;四块临时混凝土墙形成混凝土井;在混凝土井底部做混凝土底板进行封底,混凝土底板厚度为200mm;在混凝土底板以上100~150mm部位设置迫降孔,迫降孔直径根据土质情况确定,当土质为淤泥质土时,迫降孔直径大于等于50mm且小于60mm,当土质为粘土时,迫降孔直径大于等于60mm且小于70mm,当土质为粉土时,迫降孔直径大于等于70mm且小于80mm,当土质为砂土时,迫降孔直径大于等于80mm且小于等于90mm;每个混凝土井设置一个水平迫降孔、一个竖向迫降孔和两个斜向迫降孔,斜向迫降孔角度为45~55度;施工步骤包括:(1)在顶升区设置临时支撑,卸掉顶升所在墙体所承载的荷载;(2)凿掉顶升梁、顶升孔以及混凝土墩部位的墙体;(3)绑扎顶升梁和混凝土墩钢筋并支设模板,然后浇筑混凝土;(4)临时混凝土墙施工步骤采用如下:在迫降区的两个角部凿出槽洞,槽洞内侧和外侧均设置混凝土隔板,混凝土隔板厚度为12~15mm,混凝土隔板深度为筏板基础底部以下500mm,清理槽洞里的淤泥,在槽洞里放置钢筋笼,然后浇筑混凝土;(5)在混凝土井底部绑扎混凝土底板钢筋并进行浇筑混凝土;迫降孔施工工艺采用如下:先用钻机钻头预钻松动土体,再压送入硬塑管,硬塑管顶部设有塑料套盖,硬塑管与塑料套盖采用丝扣连接,塑料套盖中心设置出水孔,出水孔直径为30mm,出水孔的内侧设置厚度为12mm、直径为40mm的铁片,铁片用小铁钉固定在塑料套盖,铁片内侧与铅丝焊接;铁片出水孔的中央设置出气孔,出气孔直径为8mm,外侧设置厚度为10mm、直径为30mm的橡皮,橡皮点粘在塑料套盖外表面,待硬塑管充高压气至1.8MPa后冲开出气孔外侧的橡皮,高压气通过出气孔向土体喷射,达到疏松土体的目的;高压气向土体喷射完毕后用铅丝将铁片拉出脱离硬塑管,从而打开出水孔;(6)检测顶升区、过渡区、迫降区的沉降情况,确定顶升区顶升量和迫降区的迫降量;每次顶升量或迫降量的数值初步采用总纠偏量与未建层数的比值,并根据沉降情况最终确定;(7)施工顶升区,将千斤顶安装到位后进行同步顶升,同步顶升采用智能控制;顶升施工采用多次操作,每次操作的顶升量小于等于30mm;(8)砌筑顶升区上一层的砌体;(9)施工迫降区,施工采用多次操作,每次操作的迫降量小于等于30mm;迫降顺序采用如下:先实施竖向迫降孔的迫降,再实施斜向迫降孔的迫降,然后实施水平迫降孔的迫降;迫降工艺采用如下:先通过空压机在硬塑管输入高压气体,气压为1.5~2MPa,高压气进入硬塑管后冲开硬塑管顶部的橡皮,高压气通过出气孔向土体喷射3~5min;再用铅丝将铁片拉出脱离硬塑管,然后向硬塑管注入清水,清水在高压气的作用下向土体喷射8~15min;最后采用抽泥措施,抽泥速率与土质及纠偏量有关;(10)砌筑一层迫降区和过渡区上一层的砌体;随着迫降区和过渡区上一层砌体的加载,进一步加强了迫降纠偏,通过加载方式的调整使纠偏效果更加明显;(11)重复步骤(6)、步骤(7)、步骤(8)、步骤(9)、步骤(10),直至砌筑至顶层砌体;(12)对建筑物再次沉降监测,如果达到要求就撤除顶升设备,拔除迫降孔的硬塑管,用强度为C30的混凝土封闭顶升孔;如果没有达到要求继续采用迫降直至达到要求为止。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香雄,未经叶香雄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256595.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速铁路桥梁沉降预警监测系统
- 下一篇:建筑物的组合纠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