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成岩相预测的储层孔隙度定量模拟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810116727.4 申请日: 2018-02-06
公开(公告)号: CN108388709B 公开(公告)日: 2023-06-27
发明(设计)人: 尹太举;钱文蹈;侯国伟;何苗;张昌民;刘江艳 申请(专利权)人: 长江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
主分类号: G06F30/20 分类号: G06F30/20;G06Q10/04;G06Q50/02;G06Q50/06
代理公司: 武汉开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104 代理人: 陈家安;冯超
地址: 430100 湖北省*** 国省代码: 湖北;4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成岩相预测的储层孔隙度定量模拟方法,该方法基于碎屑岩储层沉积相、岩性、流体性质、沉积旋回、成岩阶段、断层发育情况的研究,建立不同地质环境条件下以及不同成岩作用下“地质参数‑成岩作用‑孔隙度”预测模型,进而对碎屑岩储层孔隙度大小进行预测,确定碎屑岩储层孔隙空间分布,为油藏评价提供依据。
搜索关键词: 基于 岩相 预测 孔隙 定量 模拟 方法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成岩相预测的储层孔隙度定量模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收集研究区地质资料2)建立原始资料数据库(1)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对碎屑岩储层沉积相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相类型数据库F_m;(2)岩性数据库R_n根据组成岩石颗粒的颗粒大小及矿物成分,将碎屑岩岩性进行划分,建立岩性数据库R_n;(3)酸碱度数据库P_o根据储层孔隙中流体酸碱性大小,建立酸碱度数据库P_o;(4)沉积旋回数据库C_p对碎屑岩储层沉积旋回类型进行概括和分类建立沉积旋回数据库C_p,(5)成岩阶段数据库S_q(6)断层指数数据库N_r根据研究区断层发育情况确定断层指数Ω,建立断层指数数据库N_r;3)建立成岩作用数据库D_c根据岩石中不同矿物Mi的孔隙改变量建立成岩作用数据库;4)建立成岩作用预测模型(1)研究区储层网格化将研究区储层网格化,研究区储层的每个网格用Wi(X,Y)表示;(2)确定网格属性a.根据研究区沉积相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相属性F_m;b.根据研究区岩性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岩性属性R_n;c.根据研究区酸碱度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酸碱度属性P_o;d.根据研究区沉积旋回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沉积旋回属性C_p;e.根据研究区成岩阶段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成岩阶段属性S_q;f.根据研究区断层指数数据确定网格Wi(X,Y)的断层指数属性N_r;g.根据上述步骤a、b、c、d、e和f确定每个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为:Wi(X,Y)=F_m+R_n+P_o+C_p+S_q+N_r;(3)基于研究区岩石薄片资料、分析测试资料,确定研究区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成岩作用D_s_j;(4)确定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建立已知井Hj所在网格Wj(X,Y)成岩作用D_s与综合属性G(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的对应关系,即为:D_s_j=F_m_j+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5)任取一未知网格Wi(X,Y),确定未知网格Wi(X,Y)的综合属性G(F_m,R_n,P_o,C_p,S_q,N_r),即为:Gi=(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6)将网格Wi(X,Y)的成岩作用综合属性Gi与井Hj所在网格Wj(X,Y)的综合属性Gj相比较,即为:Gi‑Gj=(F_m_i,R_n_i,P_o_i,C_p_i,S_q_i,N_r_i)‑(F_m_j+ R_n_j+P_o_j+C_p_j+S_q_j+N_r_j);如果满足Gi‑Gj=0,则未知网格Wi(X,Y)的成岩作用D_s_i与井j具有相同的成岩作用D_s_j;如果Gi‑Gj≠0,则按不同属性优先级顺序,即:沉积相F_m一级、岩性R_n二级、沉积旋回C_p三级、酸碱度P_o四级、成岩阶段S_q五级、断层指数N_r六级对未知网格Wi(X,Y)的成岩作用进行判识,即为:ⅰ: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ⅱ: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ⅲ: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ⅳ: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ⅴ:F_m_i‑F_m_j=0,R_n_i‑R_n_j=0,C_p_i‑C_p_j=0,P_o_i‑P_o_j=0,S_q_i‑S_q_j=0,N_r_i‑N_r_j≠0;未知网格Wi(X,Y)的成岩作用D_s_i满足条件i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j的网格Wj(X,Y)的成岩作用相同;D_s_i满足条件ⅱ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的网格Wj(X,Y)的成岩作用相同;D_s_i满足条件ⅲ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的网格Wj(X,Y)的成岩作用相同;D_s_i满足条件ⅳ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S_q_j的网格Wj(X,Y)的成岩作用相同;D_s_i满足条件ⅴ时,未知网格Wi(X,Y)与具有相同属性F_m_j、R_n_j、C_p_j、P_o_j、S_q_j的网格Wj(X,Y)的成岩作用相同;(7)根据每个网格Wi(X,Y)的成岩作用确定研究区成岩作用横向分布;5)建立成岩作用数学模型,即为:建立起不同成岩作用下孔隙模拟数学模型;(1)压实作用模型D1其中:颗粒密度ρs=2650kg/m3;水密度ρw=1.0×103kg/m3;k1为常数,k1=0.67;c为常数,c=3.68×10‑8Pa‑1;重力g=9.8N/kg;VCom为压实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量,%;强压实中压实弱压实(2)胶结作用模型a.石英胶结模型D2其中:a,b为常数,a=1.98×10‑22,b=0.022℃(‑1);VQue_Cem为石英胶结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量,%;M为石英的摩尔质量,g/mol;ρ为石英的密度,g/cm3;T为反应温度,℃;T=cn*z+dn,cn为地温梯度,℃/m;dn为地表温度或恒温带温度,℃;z为地层埋藏深度,m;A0为自生石英开始形成时石英颗粒原始表面积;A0=6fV/D;D为石英颗粒的粒径,mm;V为单位砂岩体积,mm3;f为单位体积砂岩中石英的体积百分含量;石英强胶结石英中胶结石英弱胶结b.长石胶结模型D3其中:x埋藏深度,Km;VFel_Cem为长石胶结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量,%;长石强胶结长石中胶结长石弱胶结c.方解石胶结模型D4其中:x埋藏深度,Km;VCal_Cem为方解石胶结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量,%;方解石强胶结方解石中胶结方解石弱胶结d.白云石胶结模型D5其中:x埋藏深度,Km;VDol_Cem为白云石胶结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白云石强胶结白云石中胶结白云石弱胶结e.粘土胶结模型D6其中:x埋藏深度,Km;VCla_Cem为黏土胶结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粘土强胶结粘土中胶结粘土弱胶结(3)溶蚀作用模型a.石英溶蚀模型D7其中:VQue_Dis为石英溶蚀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T为热力学温度,T=273+T0+c*(H‑H0),T0为古地温,c为地温梯度,℃/m,H为地层埋深,H0为恒温带温度;ρH20为常温条件下水密度;石英强溶蚀石英中溶蚀石英弱溶蚀b.长石溶蚀模型D8其中:t为距今时间,Ma;为平均孔隙度,%;t1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70℃的时间,Ma;t2为地层温度首次达到90℃对应的时间,Ma;Δt=t1‑t2;VFel_Dis为长石溶蚀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长石强溶蚀长石中溶蚀长石弱溶蚀c.方解石溶蚀模型D9其中:x埋藏深度,Km;VCal_Dis为方解石溶蚀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方解石强溶蚀方解石中溶蚀方解石弱溶蚀d.白云石溶蚀模型D10其中:x埋藏深度,Km;VDol_Dis为白云石溶蚀作用改变孔隙体积百分含量,%;白云石强溶蚀白云石中溶蚀白云石弱溶蚀6)压实量、胶结量以及溶蚀量模拟计算(1)根据研究区埋藏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埋深H;(2)根据研究区温度史确定每个网格不同时刻t温度T;(3)根据4)中成岩作用预测模型确定每个网格Wi(X,Y)成岩作用预测模型;(4)根据步骤(1)中埋深H、步骤(2)中温度T和步骤(3)得到每个网格Wi(X,Y)成岩作用预测模型计算每个网格的压实减孔量Vcom、胶结减孔量VMi_cem、溶蚀增孔量V Mi_dis以及孔隙大小,其计算公式如下:Φ=Φ0‑VCom‑VMi_Cem+VMi_Dis其中,Φ为孔隙度模拟值,Φ0为孔隙初始值,VCom为压实减孔量;VMi_Cem为矿物Mi胶结减孔量;VMi_Dis为矿物Mi溶蚀增孔量。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未经长江大学;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810116727.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