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喀斯特区域豆科牧草引种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282460.8 | 申请日: | 2017-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921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8 |
发明(设计)人: | 曾昭霞;曾馥平;张浩;王克林;胡培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G22/00 | 分类号: | A01G22/00;A01G13/02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10125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喀斯特区域豆科牧草引种方法,步骤是:(1)播种时间确定:选择在10月底11月初期播种紫花苜蓿;(2)整地:播前将土地整平;表土刨松,将大块土壤压碎至土块直径不超过3cm;捡除地表的前茬残根;(3)施基肥:在土地平整后施有机肥;(4)播种:人工撒播,将种子撒在地面后,覆盖薄土;(5)田间管理:A、灌溉;B、施肥;C、除草:定期进行人工除草;D、刈割: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每年刈割3次,第一次在5月;第二次是8月,第三次为11月,每次刈割留茬3‑5厘米。方法易行,操作简便,效果显著,能普遍适用于水分时空分布不均的喀斯特区域,对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生态重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
搜索关键词: | 播种 豆科牧草 紫花苜蓿 除草 刈割 引种 理论与实践意义 土块 脆弱生态系统 田间管理 人工草地 生态重建 时间确定 时空分布 土地平整 植被恢复 刈割留茬 表土 施基肥 有机肥 残根 大块 前茬 撒播 压碎 整平 整地 施肥 地表 灌溉 土壤 覆盖 土地 | ||
【主权项】:
1.一种喀斯特区域豆科牧草引种方法,其步骤是:(1) 播种时间确定:选择在10月底11月初期播种紫花苜蓿,避开杂草生长高峰期,提高紫花苜蓿出苗率和成活率;(2) 整地:播前将土地整平;表土刨松,将大块土壤压碎至土块直径不超过3cm,捡除地表的前茬残根;(3) 施基肥:增加苜蓿生长前期对磷、钾肥的需求,在土地平整后按每亩施有机肥1.5‑2吨的标准撒施基肥;(4) 播种:按30‑40cm行距进行人工撒播,将种子撒在地面后,覆盖2-5cm薄土,播种量2千克/亩,同时行间覆黑色地膜以抑制杂草生长;(5) 田间管理:A、灌溉:播种完浇水至浸透表土以利种子吸水出苗;随后在出苗后生长5~8片叶时浇水;次年起每次刈割后浇水:每亩灌水1‑2立方米;B、施肥:苜蓿根部有根瘤,除根瘤形成前施少量氮肥:1‑2千克/亩外,其余时间不施氮肥,每次刈割后施适量磷、钾肥:2‑5千克/亩;C、除草:喀斯特区域气候湿热适合植物生长,杂草种类多生长快,定期进行人工除草;D、刈割:紫花苜蓿人工草地每年刈割3次,第一次为现蕾末期到初花期:在南方喀斯特区域在4‑5月,此时约有10%的苜蓿开花,蛋白质含量高、品质好,并且下一茬苜蓿生长快;第二次是果期,为8月中下旬,第三次为11月中下旬,气温降低:低于15度,苜蓿基本停止生长;每次刈割留茬3‑5厘米,此留茬高度最适宜苜蓿的后续生长;所述的有机肥有机质质量分数不低于45.0%,总养分: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钾质量分数不少于5.0%,腐殖酸不低于20%;所述的氮肥为尿素,其总氮含量不小于46.4%;所述的磷肥指钙镁磷肥,其有效磷:五氧化二磷含量不低于12.0%;所述的钾肥为氯化钾,其中氯化钾含量不低于6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128246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