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转向轮前束变化确定的三维造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767290.6 | 申请日: | 2017-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7685771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8 |
发明(设计)人: | 刘金武;易子超;陈阿龙;吴新良;许建民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理工学院 |
主分类号: | B62D7/20 | 分类号: | B62D7/20;B62D7/18 |
代理公司: | 厦门智慧呈睿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22 | 代理人: | 郭福利;魏思凡 |
地址: | 361024 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转向轮前束变化确定的三维造型方法,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其包括建立转向系统结构模型,建立满载工况转向拉杆‑转向节几何模型,然后分别建立转向节的转动锥面轨迹三维模型以及转向拉杆的转动球面三维模型。在上述基础上,获得转向节与转向拉杆的交点计算三维模型,通过确定载荷变化前后转向节与转向拉杆的交点位置,利用转向节与转向拉杆几何模型,获得转向节载荷变化前后的转动角度,确定汽车前束变化。本发明采用三维建模方法确定转向节与转向杆交点位置,即转向拉杆外端球铰中心,从而确定前束变化,直观性好,效率高和精度高。利用画法几何方法确定锥面三维模型和球面三维模型形状尺寸,建模效率高。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转向 轮前束 变化 确定 三维 造型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汽车转向轮前束变化确定的三维造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S1:建立转向系统结构模型;利用绘图工具按照比例绘制转向系统结构模型,设计并表达转向系统零件几何形状、尺寸、位置和相互连接关系;所述转向系统包括转向拉杆和转向节,所述转向拉杆与所述转向节连接;S2:建立满载工况转向拉杆‑转向节几何模型;在转向系统结构模型基础上绘制满载工况下转向拉杆‑转向节投影三视图,反映所述转向拉杆与所述转向节之间几何连接关系,即所述转向系统的所述转向拉杆至所述转向节传动段;步骤S2中,所述转向拉杆‑转向节几何模型中,包括第一端点、第二端点和第三端点,所述第一端点表示所述转向拉杆内端球铰中心,所述第二端点表示所述转向拉杆外端球铰中心,且为所述转向拉杆与所述转向节的交点,所述第三端点表示所述汽车转向轮中心线与所述转向轮的主销中心线的交点;转向轮的主销中心线构成第一投影线,转向轮在回转中心绕主销中心线左右转动,所述第二端点与所述第三端点连接构成第二投影线,所述第二投影线用于表示所述转向节,所述第一端点和所述第二端点连接构成第三投影线,所述第三投影线用于表示所述转向拉杆;S3:建立转向节的转动锥面轨迹三维模型;在满载工况的基础上,模拟转向节随载荷变化的运动规律,转向节的运动轨迹构成锥面,构建转向节的转动锥面轨迹三维模型;步骤S3中,不考虑所述转向拉杆的联接,模拟第二投影线上的所述第二端点的运动,以所述第三端点为顶点,所述第二投影线绕所述转向轮主销中心线转动形成所述转向节的转动锥面,所述第二端点的回转平面形成所述转动锥面的底面,随载荷变化,所述第二端点的运动轨迹被约束在所述回转平面的圆周上;S4:建立转向拉杆的转动球面三维模型;在满载工况的基础上,模拟转向拉杆随载荷变化的运动规律,转向拉杆的运动轨迹构成球体,构建转向拉杆的转动球面三维模型;S5:建立满载工况下,转向节与转向拉杆的交点计算三维模型;利用绘图工具在同一坐标系下建立转向节的转动锥面轨迹三维模型以及转向拉杆的转动球面三维模型,构建转向节与转向拉杆的交点计算三维模型,用于获得转向节与转向拉杆交点的位置;S6:确定加载或减载工况下,转向节与转向拉杆的交点位置;在转向系统载荷改变时,根据转向节与转向拉杆的交点计算三维模型,获得加载或减载工况下,转向节与转向拉杆的交点位置;S7:确定转向轮前束变化;在转向系统载荷改变时,转向节与转向拉杆几何模型发生改变,通过测量所述转向系统载荷变化前后转向节的转动角度获得转向轮前束变化。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理工学院,未经厦门理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767290.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交叉式烤烟井窖移栽破壁填土装置
- 下一篇:加固型手工具裤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