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旋翼碟形无人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10621260.4 | 申请日: | 2017-07-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7399429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玉华;张维;王旭泉;王孝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27/10 | 分类号: | B64C27/10;B64C27/12;B64C9/00 |
代理公司: | 安徽知问律师事务所 34134 | 代理人: | 杜袁成 |
地址: | 243002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旋翼蝶形无人机,属于飞行器技术领域。该无人机由机体、上旋翼、下旋翼、传动系、舵控系、定位轮系等组成。上旋翼位于机体上部,下旋翼位于机体下部,传动系的主动轮和舵控系的舵叶都位于上、下旋翼之间,主动轮直接与上下旋翼的碟盘接触,定位轮系分布在碟盘的圆周上,保持上下旋翼与主动轮的接触压力并绕机体中心转动。传动系的主动轮驱动上旋翼和下旋翼作等速反向旋转产生无人机所需的推力,舵机改变舵叶的初始方位,从而改变推力的大小分布和方向。该双旋翼蝶形无人机机体前后的推力大小和方向可以独立灵活调节,机动性能强,有利于复杂空间的飞行和起降控制。 | ||
搜索关键词: | 旋翼 传动系 双旋翼 主动轮 定位轮系 碟盘 蝶形 舵叶 飞行器技术领域 等速反向旋转 无人机机体 主动轮驱动 复杂空间 机动性能 机体上部 机体下部 机体中心 接触压力 并绕 碟形 舵机 转动 飞行 灵活 | ||
【主权项】:
1.一种双旋翼碟形无人机,其特征在于,该无人机包括机身(17)、支座(20)、上翼片(16)、下翼片(2)、上碟盘(18)、下碟盘(25)、左传动系(31)、右传动系(29)、前舵控系(28)、后舵控系(30)、定位轮系(27);所述机身(17)与n个支座(20)固定连接形成轴对称的机体,支座(20)的轴线垂直于机身的轴线,支座(20)均匀分布在机身(17)的外圆周上且支座轴线位于同一平面;所述上翼片(16)与上碟盘(18)的底板连接形成转动副,转动副的轴线平行于上碟盘(18)的轴线而垂直于上翼片(16)的回转平面,上翼片(16)沿上碟盘(18)的圆周均匀分布,形成无人机的上旋翼;所述下翼片(2)与下碟盘(25)的底板连接形成转动副,转动副的轴线平行于下碟盘(25)的轴线而垂直于下翼片(2)的回转平面,下翼片(2)沿下碟盘(25)的圆周均匀分布,形成无人机的下旋翼;所述上碟盘(18)位于机身(17)的上部,上碟盘(18)的轴线与机身(17)的轴线重合,上碟盘(18)的底板在上而它的碟口面板在下;所述下碟盘(25)位于机身(17)的下部,下碟盘(25)的轴线与机身(17)的轴线重合,下碟盘(25)的底板在下而它的碟口面板在上;所述左传动系(31)和右传动系(29)均位于上碟盘(18)和下碟盘(25)之间,对称安装在机体的两侧,两者的结构组成相同,统称为传动系;该传动系的主动轮(7)同时与上碟盘(18)和下碟盘(25)的碟口面板正面接触;所述前舵控系(28)和后舵控系(30)均位于上碟盘(18)和下碟盘(25)之间,对称安装在机体的前后,两者的结构组成相同,统称为舵控系;该舵控系的承载轮(24)同时与上碟盘(18)和下碟盘(25)的碟口面板正面接触,舵控系的舵叶(22)悬臂伸出机体外;所述定位轮系(27)位于上翼片(16)和下翼片(2)之间,n个定位轮系(27)沿机体圆周均匀分布,分别与支座(20)连接的主动轴(8)和定轴(23)铰接;该定位轮系的上压轮(15)与上碟盘(18)的碟口面板反面接触,其下压轮(3)与下碟盘(25)的碟口面板反面接触;定位轮系的上定心轮(12)与上碟盘(18)的碟口面板外圆接触,定位轮系的下定心轮(6)与下碟盘(25)的碟口面板外圆接触;所述支座(20)和定位轮系(27)的数量n≥4。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工业大学,未经安徽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621260.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