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油水超重力聚结分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10491090.2 | 申请日: | 2017-06-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7262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14 |
发明(设计)人: | 张勇;蒋明虎;邢雷;赵立新;李枫;刘彩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北石油大学 |
主分类号: | B04C5/00 | 分类号: | B04C5/00;B04C5/06;B04C5/107;B04C5/13;B04C5/181 |
代理公司: | 大庆知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23115 | 代理人: | 李建华 |
地址: | 163318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油水超重力聚结分离装置。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油水两相介质分离的新型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聚结外筒内置有一级变螺距增压流道和变径聚结内芯;变径聚结内芯的主体为锥体;第二段溢流管贯穿所述变径聚结内芯;在变径分离筒内置有二级变螺距增压流道,变径分离筒内位于二级变螺距增压流道之下的腔室为介质主分离腔。该装置将水力聚结技术与旋流分离技术相结合,使离散相油滴在超重力作用下完成聚结,致使油相在进行旋流分离前,由小油滴变成大油滴,且保障油相处于径向上靠近溢流口位置,以此来提高油水分离效率及精度,弥补了旋流分离与聚结分离各自的不足。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油水 重力 聚结 分离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油水超重力聚结分离装置,包括顺次相连接的聚结外筒(2)、导流外筒(3)、变径分离筒(4)以及底流管(5),底流管(5)的底部为重质相出口(6),其特征在于:在聚结外筒(2)内置有一级变螺距增压流道(8)和变径聚结内芯(9);其中,一级变螺距增压流道(8)由引流锥体(13)、一级导流通道(14)和一级增压流道(15)顺次一体化连接后构成;第一段溢流管(12)固定在引流锥体(13)、一级导流通道(14)和一级增压流道(15)的内腔中;第一段溢流管(12)的首端为轻质相出口(7),第一段溢流管(12)的尾部开有一级定位螺纹孔(16),所述一级定位螺纹孔用于连接位于变径聚结内芯(9)内的第二段溢流管;一级导流通道(14)和一级增压流道(15)上的流道螺旋方向相同,但一级导流通道(14)与一级增压流道(15)的螺旋升角不同,一级导流通道的升角由大变小,以此保障对来液导流后与一级增压流道的对接;一级导流通道(14)与一级增压流道(15)的螺距亦不同,一级导流通道螺距由大变小,一级增压流道螺距恒定;在一级导流通道(14)与一级增压流道(15)的螺旋连接处,采用平滑曲线过渡,以此来保障来液流动的稳定性,同时降低乳化;变径聚结内芯(9)的主体为锥体;所述第二段溢流管贯穿所述变径聚结内芯,所述第二段溢流管的尾端伸出变径聚结内芯(9)的锥体外,在所述第二段溢流管的尾端上开有二级定位螺纹(18);所述第二段溢流管的尾端位于导流外筒(3)内;变径聚结内芯(9)的外壁与聚结外筒(2)内壁之间形成的环形倒锥体形空腔为环形聚结通道(11);在变径分离筒(4)内置有二级变螺距增压流道(10),所述二级变螺距增压流道由二级导流通道(20)和二级增压通道(21)一体化连接后构成;其中,二级导流通道(20)和二级增压通道(21)上的流道螺旋方向相同,但二级导流通道(20)与二级增压流道(21)的螺旋升角不同,二级导流通道的升角由大变小,以此保障对来液导流后与二级增压流道的对接;二级导流通道(20)与二级增压流道(21)的螺距亦不同,前者大于后者;在二级导流通道(20)与二级增压流道(21)的螺旋连接处,采用平滑曲线过渡;二级增压流道(21)的中央开有下液流通道,所述下液流通道的底端为溢流口(22);在二级导流通道(20)的中央开有上液流通道;所述上液流通道与所述下液流通道连通;所述上液流通道的顶端开有二级定位螺纹孔(19),所述二级定位螺纹孔用来连接所述第二段溢流管尾端的二级定位螺纹(18);变径分离筒(4)内位于二级变螺距增压流道(10)之下的腔室为介质主分离腔(23)。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北石油大学,未经东北石油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491090.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鼓风高效过滤离心机
- 下一篇:具有防尘装置的可携式喷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