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采场人工底部结构构筑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10135468.5 | 申请日: | 2017-03-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68846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8-11-27 |
发明(设计)人: | 侯克鹏;孙伟;程勇;杨八九 | 申请(专利权)人: | 昆明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E21C41/22 | 分类号: | E21C41/22;E21F1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650093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一种采场人工底部结构构筑方法,属于矿业工程领域。本发明所述方法采用下向式进路充填方法分层开采形成人工底部结构,回采分层分为3层,由上向下依次回采。分层高度在2~4m,宽度在3~5m。本发明所述方法在确保人工底部结构稳定的同时,将底部结构所占的矿石置换出来,提高矿产资源的回收利用率,与传统底部结构构筑工艺相比具有工序简单、安全高效、矿石回收率高等特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人工 底部 结构 构筑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采场人工底部结构构筑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分为3个分层来进行回采和构筑底部结构,回采顺序为由上向下依次回采,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最上一个分层采用一条沿矿体走向布置的一分层进路(1),对中深孔爆破时形成的矿柱尖部无法回采的矿石进行回采置换,在回采过程中可对进路两侧2m以下矿石进行后退式掏采,回采结束后采用混凝土对进路进行回填;(2)第二分层(12)的二分层进路(3)沿垂直矿体方向布置,每条二分层进路(3)回采结束后,在充填时预留堑沟(4),并对堑沟(4)顶部采用锚杆(10)护顶,对凿岩道Ⅰ(5)顶部构筑宽度大于等于4.0m,厚度大于等于0.5m的钢筋混凝土结构(15),再采用低标号混凝土(11)对第二分层堑沟(4)进行回填,以确保凿岩道Ⅰ(5)中深孔爆破的安全进行;(3)第三分层(13)的三分层进路(8)沿矿体走向布置,进路充填时先在底部构筑一层厚度大于等于0.5m的钢筋混凝土(14),再对三分层进路(8)进行全部充填,凿岩道Ⅰ(5)、凿岩道Ⅱ(16)和出矿进路(7)不进行充填,凿岩道Ⅰ(5)、出矿进路(7)两侧的充填体采用高标号混凝土。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昆明理工大学,未经昆明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710135468.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