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折叠式并联骨外固定器在审
申请号: | 201611211354.6 | 申请日: | 2016-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25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李剑锋;胡晓洁;赵霞;陈莹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B17/66 | 分类号: | A61B17/6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03 | 代理人: | 刘萍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折叠式并联骨外固定器,包括第一U型平台,第二U型平台和支柱,所述支柱包括第一支柱连接器,第二支柱连接器,第一旋转接头,第二旋转接头,第一半球件,第二半球件,一个螺纹细长构件,调整机构,外部伸缩套筒,内伸缩套筒,套筒紧固件,中间有圆形通孔的套扣;所述U型平台包括第一臂,第二臂,连接部分,第一突出部分,第二突出部分,第一梯形结构和第二梯形结构。本发明可以满足不同患者对畸形、骨折矫正的要求,而且可以容易地折叠或竖立,使固定器更容易地安装到病人的肢体并进行调整的固定器,不需要从病人的肢体上移除,且其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占用体积小,针对不同的需求,矫正过程中可以在其它所需位置放置多个支柱。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折叠式 并联 固定器 | ||
【主权项】:
一种折叠式并联骨外固定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U型平台(A)、第二U型平台(B)、第一支柱(C)和第二支柱(D);第一U型平台(A)包括第一U型平台第一臂(A‑A),第一U型平台第二臂(A‑B),第一U型平台连接部分(A‑5),第一U型平台第一突出部分(A‑4‑1),第一U型平台第二突出部分(A‑4‑2),第一U型平台第一梯形结构(A‑1‑1),第一U型平台第二梯形结构(A‑1‑2),并且U型平台存在多个第一U型平台通孔(A‑2),每个第一U型平台通孔(A‑2)之间都是等距的;第二U型平台(B)包括第二U型平台第一臂(B‑A),第二U型平台第二臂(B‑B),第二U型平台连接部分(B‑5),第二U型平台第一突出部分(B‑4‑1),第二U型平台第二突出部分(B‑4‑2),第二U型平台第一梯形结构(B‑1‑1),第二U型平台第二梯形结构(B‑1‑2),并且U型平台存在多个第二U型平台通孔(B‑2),每个第二U型平台通孔(B‑2)之间都是等距的;构件(A)的第一U型平台第一臂(A‑A)包括第一U型平台第一孔(A‑3‑4);第一U型平台第二臂(A‑B)包括第一U型平台第二孔(A‑3‑3);第一U型平台第一突出部分(A‑4‑1)包含第一U型平台第一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A‑3‑1)和第一U型平台第二突出部分(A‑4‑2)包含第一U型平台第二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A‑3‑2);其中第一U型平台第一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A‑3‑1)和第一U型平台第二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A‑3‑2)名称不能省略,也不能两个名称是一样的,不允许;多处注意修改,相应修改说明书满足支柱连接器在其中滑动,达到矫正要求固定器所要达到的位置;构件(B)的第二U型平台第一臂(B‑A)包括第二U型平台第一孔(B‑3‑3);第二U型平台第二臂(B‑B)包括第二U型平台第二孔(B‑3‑4);第二U型平台第一突出部分(B‑4‑1)包含第二U型平台第一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B‑3‑1)和第二U型平台第二突出部分(B‑4‑2)包含第二U型平台第二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B‑3‑2);第二U型平台第一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B‑3‑1)和第二U型平台第二中间矩形两端椭圆的孔(B‑3‑2)满足支柱连接器在其中滑动,达到矫正要求固定器所要达到的位置;第一U型平台连接部分(A‑5)包括至少一个安装面用于连接支柱,每个安装表面包括两个在其中定义的第一U型平台第一孔径(A‑5‑11),第一U型平台第二孔径(A‑5‑13)和第一U型平台固定螺纹孔(A‑5‑12);第一U型平台第一孔径(A‑5‑11)和第一U型平台第二孔径(A‑5‑13)都有一个光滑的内表面并适于安放螺栓来连接支柱;第一U型平台固定螺纹孔(A‑5‑12)用于放置螺丝来锁定的螺柱;第二U型平台连接部分(B‑5)包括至少一个安装面用于连接支柱,每个安装表面包括两个在其中定义的第二U型平台第一孔径(B‑5‑11),第二U型平台第二孔径(B‑5‑13)和第二U型平台固定螺纹孔(B‑5‑12);第二U型平台第一孔径(B‑5‑11)和第二U型平台第二孔径(B‑5‑13)都有一个光滑的内表面并适于安放螺栓来连接支柱;第二U型平台固定螺纹孔(B‑5‑12)用于放置螺丝来锁定的螺柱;第一支柱(C)包括第一支柱的第一支柱连接器(C‑7‑1),第一支柱的第二支柱连接器(C‑7‑2),第一支柱第一旋转接头(C‑1‑11),第一支柱第二旋转接头(C‑1‑12),第一支柱第一半球件(C‑10‑1),第一支柱第二半球件(C‑10‑2),第一支柱螺纹细长构件(C‑1‑1),第一调整机构(E‑1),第一支柱外部伸缩套筒(C‑2),第一支柱内伸缩套筒(C‑5),第一支柱套筒紧固件(C‑3),第一支柱中间有圆形通孔套扣(C‑4);包括至少一个螺纹端,使得第一支柱的第一支柱连接器(C‑7‑1)和第一支柱的第二支柱连接器(C‑7‑2)连接到杆的末端;第一支柱的第一支柱连接器支柱连接器(C‑7‑1)和第一支柱的第二支柱连接器(C‑7‑2)用来放松和紧固支柱(C)与U型平台的连接;第二U型平台第一梯形结构(B‑1‑1),第二U型平台第二梯形结构(B‑1‑2)的侧面设置至少一个螺纹孔,用于在矫正过程中对所需其他支柱进行固定;第一支柱(D)包括第二支柱的第一支柱连接器(D‑7‑1),第二支柱的第二支柱连接器(D‑7‑2),第二支柱第一旋转接头(D‑1‑11),第二支柱第二旋转接头(D‑1‑12),第二支柱第一半球件(D‑10‑1),第二支柱第二半球件(D‑10‑2),第二支柱螺纹细长构件(D‑1‑1),第二调整机构(E‑2),第二支柱外部伸缩套筒(D‑2),第二支柱内伸缩套筒(D‑5),第二支柱套筒紧固件(D‑3),第二支柱中间有圆形通孔套扣(D‑4);包括至少一个螺纹端,使得第二支柱的第一支柱连接器(D‑7‑1)和第二支柱的第二支柱连接器(D‑7‑2)连接到杆的末端;第二支柱的第一支柱连接器(D‑7‑1)和第二支柱的第二支柱连接器(D‑7‑2)用来放松和紧固支柱(D)与U型平台的连接;第一支柱外部伸缩套筒(C‑2)中间有一侧边的第一支柱柱体通孔(C‑2‑1)和第一支柱可伸缩的壳体调节孔(C‑2‑2);第一支柱内伸缩套筒(C‑5)近端整体为有一侧边的柱体包括一个第一支柱紧固件孔(C‑5‑2),一个第一支柱轴向孔(C‑5‑1),远端有两个侧平面的第一支柱椭形构件(C‑5‑4)和第一支柱圆柱外螺纹(C‑5‑3);第一支柱圆柱外螺纹(C‑5‑3)中间为第一支柱光滑圆柱孔(C‑5‑5);第一调整机构(E‑1)包括第一支柱第一旋转部件(C‑6),第一支柱第二旋转部件(C‑8),第一支柱弹簧(C‑11),第一支柱第一旋转部件(C‑6)包括远端的第一支柱凹进六角孔(C‑6‑1)和近端的第一支柱有两个侧平面的椭形孔(C‑6‑2),远端半径大于近端半径;第一支柱第二旋转部件(C‑8)包括远端部一个第一支柱六角头(C‑8‑1),中间设有第一支柱第一螺孔(C‑8‑3),近端部有第一支柱柱体一(C‑8‑2),内部设有第一支柱第二螺孔(C‑8‑4);第一支柱螺纹细长构件(C‑1‑1)近端有一个第一支柱柱体二(C‑1‑13);第一支柱螺纹细长构件(C‑1‑1)穿过第一支柱六角头(C‑8‑1)与第一支柱第一螺孔(C‑8‑3)配合,第一支柱弹簧(C‑11)套放在第一支柱柱体一(C‑8‑2)后,第一支柱第二旋转部件(C‑8)放置到第一支柱第一旋转部件(C‑6)中,其中第一支柱六角头(C‑8‑1)与第一支柱凹进六角孔(C‑6‑1)配合,第一支柱螺纹细长构件(C‑1‑1)穿过第一支柱光滑圆柱孔(C‑5‑5),使得第一支柱有两个侧平面的椭形孔二(C‑6‑2)与第一支柱有两个侧平面的椭形孔一(C‑5‑4)配合;第二调整机构(E‑2)包括第二支柱第一旋转部件(D‑6),第二支柱第二旋转部件(D‑8),第二支柱弹簧(D‑11);第二支柱第一旋转部件(D‑6)包括远端的第二支柱凹进六角孔(D‑6‑1)和近端的第二支柱有两个侧平面的椭形孔(D‑6‑2),远端半径大于近端半径;第二支柱第二旋转部件(D‑8)包括远端部第二支柱六角头(D‑8‑1),中间设有第二支柱第一螺孔(D‑8‑3),近端部有第二支柱柱体一(D‑8‑2),内部设有第二支柱第二螺孔(D‑8‑4);第二支柱螺纹细长构件(D‑1‑1)近端有一个第二支柱柱体二(D‑1‑14);第二支柱螺纹细长构件(D‑1‑1)穿过第二支柱六角头(D‑8‑1)与第二支柱螺孔(D‑8‑3)配合,第二支柱弹簧(D‑11)套放在第二支柱柱体一(D‑8‑2)后,第二支柱第二旋转部件(D‑8)放置到第二支柱第一旋转部件(D‑6)中,其中第二支柱六角头(D‑8‑1)与第二支柱凹进六角孔(D‑6‑1)配合,第二支柱螺纹细长构件(D‑1‑1)穿过第二支柱光滑圆柱孔(D‑5‑5),使得第二支柱有两个侧平面的椭形孔二(D‑6‑2)与第二支柱有两个侧平面的椭形孔一(D‑5‑4)配合;第一支柱内伸缩套筒(C‑5)穿过第一支柱有一侧边的第一支柱柱体通孔(C‑2‑1),通过第一支柱套筒紧固件(C‑3)穿过第一支柱圆形通孔(C‑4‑1),然后固定到第一支柱紧固件孔(C‑5‑2)中,使第一支柱内伸缩套筒(C‑5)和第一支柱外部伸缩套筒(C‑2)连接;第二支柱内伸缩套筒(D‑5)穿过第二支柱有一侧边的柱体通孔(D‑2‑1),通过第二支柱套筒紧固件(D‑3)穿过第二支柱圆形通孔(D‑4‑1),然后固定到第二支柱紧固件孔(D‑5‑2)中,使第二支柱内伸缩套筒(D‑5)和第二支柱外部伸缩套筒(D‑2)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211354.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高效率脱硫脱硝系统
- 下一篇:一种改进型物化生化一体化脱硫脱硝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