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大数据技术改进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14891.9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7770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31 |
发明(设计)人: | 赵新;刘建宇;谢秦;曹筱欧;赵宏振;姚国风;唐新忠;李天杰;郑凤柱;左小山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北京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17/30 | 分类号: | G06F17/30;G06Q10/06;G06Q50/06 |
代理公司: | 天津才智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2108 | 代理人: | 庞学欣 |
地址: | 300010***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改进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方法。其包括建立用户用电行为分析平台;提取用电用户一段时间内各类电器使用频率、用电时长、各时段用电量在内数据;将上述数据以行形式存储;任选1个数据片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数据片到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判断计算的新的聚类中心与上一轮聚类中心间的距离,如果两者的差值大于给定阈值;建立用户用电评价指标体系,确定用户用电评价等级等步骤。本发明优点利用大数据处理技术并发分析海量数据,可以通过电力企业提取3年以上的用电用电行为信息、各电器用电量数据,实现更大的数据吞吐量,获取更为全面的用户用电特征数据。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数据 技术 改进 算法 用户 用电 行为 分析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改进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改进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方法包括按顺序进行的下列步骤:1)建立基于大数据技术改进聚类算法的用户用电行为分析平台;该用户用电行为分析平台包括依次连接的用户用电特征数据导入模块1、基于大数据技术改进的聚类数据挖掘模块2、用户用电评价指标体系输出模块3,所述的基于大数据技术改进的聚类数据挖掘模块2包括依次连接的分布数据处理单元21、聚类中心处理单元22和迭代流程控制单元23;2)利用用户用电特征数据导入模块1从配电网实际运行数据中提取用电用户一段时间内各类电器使用频率、用电时长、各时段用电量在内的数据;3)利用分布数据处理单元21将上述数据以行形式存储,然后按行分成数据片1、数据片2……数据片n;4)利用聚类中心处理单元22任选1个数据片作为初始聚类中心,然后计算每个数据片到初始聚类中心的距离,重新标记其所属的聚类类别;若输入的记录数据为上一轮迭代的聚类中心,则计算出距离其最近的聚类中心,并做新类别的标记,即重新划分用户用电评价等级,形成映射数据标记,即Map1、Map2……Map n数据标记;规约计算新的聚类中心:对形成的映射数据标记进行数据格式的映射回归转换,并将其存入非关系型数据库中;根据数据映射得到的中间结果计算出新的聚类中心,输入数据<key,value>对的形式为<聚类类别ID,{响亮属性集}>;所有key相同的记录(即有相同类别ID的记录)送给一个规约任务———累加key相同的点个数和各记录分量的和,求各分量的均值,得到新的聚类中心描述文件;输出结果<key,value>对的形式为<聚类类别ID,均值向量>数据标记,即Reduce1、Reduce2……Reduce n数据标记;5)利用迭代流程控制单元23判断计算的新的聚类中心与上一轮聚类中心间的距离,如果两者的差值大于给定阈值,则进入下一轮迭代,即执行映射——规约过程;如果差值小于给定的阈值,则找到了该数据片各类电器使用频率、用电时长、各时段用电量等因素所处等级范围,进入用户用电信用评价体系输出模块3;6)利用用户用电信用评价体系输出模块3建立用户用电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各因素范围界定进一步确定用户用电的评价等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北京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天津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公司;北京国电通网络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114891.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