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SPWM退磁的输电线路取电装置及取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611113476.1 | 申请日: | 2016-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64518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22 |
发明(设计)人: | 朱峰;赵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万形电气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J50/10 | 分类号: | H02J50/10;H01F38/14 |
代理公司: | 常州佰业腾飞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2231 | 代理人: | 李杰 |
地址: | 211106 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苏源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SPWM退磁的输电线路取电装置及取电方法,属于电力技术领域,包括磁芯线圈(1)、电源模块(2)、控制器(3)、驱动器(4)、后备电池(5)和法拉电容电路(6),实现自适应线路电流,实现线路负荷与装置负荷之间的动态匹配,解决了过流和过压对负载的影响问题,保证了装置的安全可靠运行。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spwm 退磁 输电 线路 装置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SPWM退磁的输电线路取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磁芯线圈(1)、电源模块(2)、控制器(3)、驱动器(4)、后备电池(5)和法拉电容电路(6),电源模块(2)和驱动器(4)均连接磁芯线圈(1),控制器(3)、驱动器(4)、后备电池(5)和法拉电容电路(6)均连接电源模块(2),控制器(3)连接驱动器(4);磁芯线圈(1)包括取能线圈L1和退磁线圈L2;控制器(3)设有第一IO口、第二IO口、第三IO口、第四IO口、第一AD接口和第二AD接口;电源模块(2)包括整流桥D1、二极管D2、电容C1、电容C2、电容C3、电感L3、DC/DC变换器U1、电阻R1、电阻R2、电阻R3、电阻R4和电阻R5,整流桥D1设有输入端AC1、输入端AC2、正输出端和负输出端,取能线圈L1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输入端AC1和所述输入端AC2,所述负输出端连接地线,所述正输出端通过二极管D2连接DC/DC变换器U1的2脚,DC/DC变换器U1的2脚还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电容C1和电容C2连接地线,DC/DC变换器U1的6脚通过电容C3连接地线,DC/DC变换器U1的4脚和7脚均连接地线,DC/DC变换器U1的1脚和10脚通过电感L3连接在一起,DC/DC变换器U1的9脚输出正电源,DC/DC变换器U1的9脚还通过电阻R1连接DC/DC变换器U1的8脚,DC/DC变换器U1的8脚还通过电阻R2连接地线,DC/DC变换器U1的3脚通过电阻R3连接地线,DC/DC变换器U1的3脚还通过电阻R4连接所述第一IO口,DC/DC变换器U1的5脚通过电阻R5连接正电源;驱动器(4)包括整流桥D4、电阻R6、电阻R7、电阻RV1、电阻R8、电阻R9、二极管D3、二极管D5和功率管Q1,退磁线圈L2的两端分别连接整流桥D4的1脚和3脚,整流桥D4的4脚连接地线,整流桥D4的2脚连接所述第一AD接口,整流桥D4的2脚还通过电阻R6连接功率管Q1的漏极,功率管Q1的漏极连接二极管D3的负极,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地线,功率管Q1的漏极还通过并联在一起的电阻R7和电阻RV1连接地线,功率管Q1的源极连接地线,功率管Q1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5的正极,二极管D5的负极连接功率管Q1的栅极,功率管Q1的栅极和源极还通过电阻R9连接在一起,功率管Q1的栅极通过电阻R8连接所述第二IO口,功率管Q1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三IO口;法拉电容电路(6)包括功率管Q2、电阻R11、电阻R10、电阻R12、电容C4、电容C5、法拉电容CF1和二极管D6,法拉电容CF1的负极连接地线,法拉电容CF1的正极连接二极管D6的正极,二极管D6的负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法拉电容CF1的正极还通过电容C5连接地线,法拉电容CF1的正极通过电阻R10连接功率管Q2的漏极,功率管Q2的栅极通过电容C4连接地线,功率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11连接功率管Q2的源极,功率管Q2的源极连接二极管D2的负极,功率管Q2的栅极通过电阻R12连接所述第四IO口,法拉电容CF1的正极还连接所述第二AD接口。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万形电气有限公司,未经南京万形电气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1113476.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唤醒、休眠控制方法
- 下一篇:新一代无电池遥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