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稳粮增渔克氏原螯虾与水稻的共作种养结合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610799328.3 申请日: 2016-08-31
公开(公告)号: CN106416862A 公开(公告)日: 2017-02-22
发明(设计)人: 奚业文;周洵;陈冬林;柴继芳;俞爱萍;章星明;庞红金;谢满华;沈蓓杰;杨丽丽;张年军;苏文霞 申请(专利权)人: 陈冬林
主分类号: A01G16/00 分类号: A01G16/00;A01K61/59;A23K50/80;A23K10/30;A23K10/37;A23K10/22;A23K10/26;A23K20/158;A23K20/24;A23K20/26;A23K20/142;A23K20/174
代理公司: 合肥市长远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34119 代理人: 程笃庆;黄乐瑜
地址: 242100 安徽省宣城市*** 国省代码: 安徽;3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公开了一种稳粮增渔克氏原螯虾与水稻的共作种养结合的方法,包括:A、苗种放养前期准备;B、苗种投放;C、日常管理:4月下旬‑5月,在虾沟、大田中投喂幼虾饲料;D、适时捕捞;E、进入共作期;F、做好日常管理、及时捕捞成品虾:7月初‑8月中旬,水稻移栽25天后分次轻搁田2‑3次,投喂成虾饲料,成虾饲料的投喂量为3‑6kg/667m2;G、留足虾种;H、亲本培育准备。本发明的稳粮增渔克氏原螯虾与水稻的共作种养结合的方法利用了克氏原螯虾的生长特性以及水稻种植的特性,使克氏原螯虾能够有效利用稻田的环境成长繁殖,同时克氏原螯虾的代谢产物能够成为水稻的养料,有效提高了水稻的产量和克氏原螯虾的产量。
搜索关键词: 一种 稳粮增渔克氏原螯虾 水稻 共作种养 结合 方法
【主权项】:
一种稳粮增渔克氏原螯虾与水稻的共作种养结合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苗种放养前期准备:1‑2月,改造虾沟,对虾沟和田块采用冻、晒消毒,生石灰用量为150‑170kg/亩;消毒后8‑12天在沟、田之中栽植伊乐藻;B、苗种投放:3‑4月中旬,待水草扎根发芽后,投放克氏原螯虾苗到沟、大田中,同时投喂植物性蛋白饵料;C、日常管理:4月下旬‑5月,在虾沟、大田中投喂幼虾饲料;D、适时捕捞:6月初‑6月中旬,集中捕捞销售65‑75%的克氏原螯虾,余下小规格克氏原螯虾暂养于虾沟;E、进入共作期:6月下旬,大田中水草翻耕后作为绿肥,秧苗移栽前7天施有机肥500‑800kg/667m2,秧苗栽插密度:行距为22‑25cm,株距为16‑20cm,水稻栽插的密度为1.2‑1.4万穴/亩,移栽后做到浅水勤灌;待秧苗返青后,将虾沟漫水,虾苗进入大田养殖;F、做好日常管理、及时捕捞成品虾:7月初‑8月中旬,水稻移栽25天后分次轻搁田2‑3次,投喂成虾饲料,成虾饲料的投喂量为3‑6kg/667m2;G、留足虾种:8月下旬‑9月底,留下部分成虾放入虾沟用于自然交配;H、亲本培育准备:10‑11月水稻收割后,留下部分被粉碎的秸秆,晒田3‑4天,接着漫水进大田,对大田进行消毒,一周后移栽伊乐藻,等水草扎根发芽后再加注水使沟、田为一体;克氏原螯虾亲本、新孵化出的克氏原螯虾苗以秸秆新发出的嫩芽作为饵料。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冬林,未经陈冬林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799328.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