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指引区域提取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224826.5 | 申请日: | 2016-04-1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82567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14 |
| 发明(设计)人: | 黄敏;潘嘉杰;刘芳;郑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8G1/01 | 分类号: | G08G1/01 |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林丽明 |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从城市兴趣点指路标志布设的角度出发,提出一种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指引区域提取方法,包括一下步骤:提取浮动车行驶轨迹中载客路径的上下车位置数据,构建OD数据集;基于改进密度聚类算法对浮动车OD数据聚类得到出行热点簇,计算热点簇质心表示出行热点的地理位置;对出行热点质心进行二次聚类得到出行热点密度包,搜索密度包凸集构建几何形状的热点区域;计算热点区域热度表示出行需求程度,根据热度划分热点区域指引等级;根据指引等级提取兴趣点群和指引区域;指引区域是出行热点区域,能为城市指路标志指引布设提供参考。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浮动 数据 城市 指引 区域 提取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指引区域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S1.提取浮动车行驶轨迹中载客路径的上下车位置数据,构建OD数据集;S2.基于改进密度聚类算法对浮动车OD数据聚类得到出行热点簇,计算出行热点簇质心;S3.对出行热点质心进行二次聚类得到出行热点密度包,搜索密度包凸集构建几何形状的热点区域;S4.计算热点区域热度,划分热点区域指引等级,得到基于浮动车数据的城市指引区域图;所述步骤S1中,提取浮动车行驶轨迹中载客路径的上下车位置数据,构建OD数据集;其具体实现过程是,对于原始的浮动车数据定义为结构P:P={l,lon,lat,t,s}其中l是车辆牌照,lon、lat是经、纬度,t是定位时间,s是浮动车行驶状态标识,主要包括空车和重车;而对于车辆k,每个定位时间t的浮动车数据定义为:Ptk={lon,lat,s}根据定位时间t对浮动车k的定位数据排序并构建全局路径序列GTrk:GTrk={Ptk|t=1,…,n}利用全局路径序列中行驶状态的变化,可提取出浮动车在不同行驶状态下的出行路径;浮动车出行路径主要包括空车状态下的路径和重车状态下的路径,提取重车状态下路径的OD数据作热点区域挖掘,在全局路径序列GTrk中,假设定位时间a<b,如果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Pak的行驶状态为空车状态,Pa+1k行驶状态为重车状态;②Pb+1k中行驶状态为空车状态;③Pa+1k和Pbk间的行驶状态相同;则提取数据Pa+1k和Pbk作为载客路径中的OD对(POk,PDk),提取浮动车k全局路径序列GTrk中的所有载客OD数据,构成浮动车k的OD数据集Sk:
其中:j代表浮动车k在全局路径序列中的不同重车路径,
和
分别表示不同重车路径的起点和终点位置;所述步骤S2中,对浮动车OD数据聚类得到出行热点簇,其实现过程是:1)遍历数据集,如果数据对象p未被处理,则判断对象p是否为核心对象,如果是则建立新簇C;判断其他点是否在对象p的Eps邻域内,是则将对象p的Eps邻域内的所有对象添加到簇C中;2)搜索簇C中未处理的对象,如果对象q未被处理,则判断对象q是否为核心对象,如果是核心对象则将q的Eps邻域内未被划分到任何簇的对象添加到簇C中;3)若簇C中所有的数据对象都被判断过,则该簇的聚类完成,标记该簇内所有对象为已处理;4)重新搜索数据集中未被处理的点对象,判断是否核心点,开始新簇的聚类;直到所有的数据点都被划分到某个簇或者不被划分到任何一个簇,不属于任何簇的数据点标记为噪声点,算法结束;当对象p的Eps邻域内的数据点不小于能构成聚类簇的最小点数量MinPts时,说明在该对象p的Eps半径内点密度较高,是人们出行频繁的地点,认为该对象的邻域内的数据点构成的聚类簇为出行热点簇;其中,在基于改进密度聚类算法的聚类过程中,建立参数dmax限制聚类簇的空间尺寸,dmax是指聚类簇的所有点对象与当前聚类簇质心的最大距离,即聚类簇中的任意对象pi必须满足公式(1):dis(pi,pc)<dmax (1)其中dis表示两点距离,pc(xc,yc)为聚类过程中的当前聚类簇质心,计算如公式(2):
Nc为簇C包含的点数量,xi和yi分别为对象pi的经度和纬度;而对于核心对象p的聚类簇Cp,定义聚类簇Cp中最左、最右、最上和最下的对象p1、p2、p3、p4为主要判断对象;在聚类簇扩展中,只对主要判断对象进行扩展,聚类簇内非主要判断对象不进行扩展;对于二维空间中的点a和b,坐标分别为(xa,ya)和(xb,yb),则a与b的欧拉距离de(a,b),即两点的直线距离,计算如公式(3):
最后当聚类收敛时,再利用公式(2)计算每个聚类簇的质心表示出行热点的地理位置;所述步骤S3中,对出行热点簇质心进行二次聚类得到出行热点密度包,搜索密度包凸集构建几何形状的热点区域;具体方式是,利用密度聚类方法对出行热点簇质心进行聚类,把空间密集的出行热点聚合成簇,称为出行热点密度包;构建具有几何形状的热点区域,将聚类结果转换为地理几何数据,并以多边形来表示;利用Graham扫描法获取聚类簇的凸包,凸包是指点集的最小凸多边形,依次连接凸包中的点从而构建热点区域;Graham扫描法的步骤如下:1)首先找到所有点中y坐标最小的点,如果y坐标相同,则找x坐标最小的点;2)以该点为基准求所有点的极角,并按照极角大小排序得到点序列S={s1,s2,…,sn};3)建立一个堆栈,初始点s1、s2和s3进栈,对于点s1至sn,若栈顶的两个点与它不构成“向左转关系”则将栈顶的点出栈,直至没有点需要出栈以后将当前点进栈;4)所有点处理完后堆栈中保存的点为凸包;由于出行热点分布不同路段中,在路网拓扑中并非是直线可达的,路网距离与欧拉距离有很大的差别;考虑道路网络可达性,在热点区域聚类过程中采用路网拓扑距离;道路网络用无向图G=(V,E)表示,其中V为结点集,E为路段集;根据对象p与路网中路段的距离,选择距离最短的路段为对象p的所属路段;对于同一路段中的对象p和q,定义de(p,q)为两对象的路段投影点的距离;de(p,q)可通过式(4)计算,其中de(p,vi)表示p与路段结点vi的路段距离;de(p,q)=|de(p,vi)‑de(q,vi)| (4)对于不同路段中的对象p和q,定义dt(p,q)为对象p和q在路网上的最短路径距离;最短路径距离可表示为式(5)所示,其中dmin(vp,vq)由Dijkstra算法获得;dt(p,q)=de(p,vp)+dmin(vp,vq)+de(vq,q) (5)所述步骤S4中,计算热点区域热度,根据热度划分热点区域指引等级;具体方式是,首先令Qk代表第k个热点区域,Mk为其所含出行热点簇的数量;对于热点区域k,定义区域内关联的浮动车数量比率为区域指引热度hk,参考公式(6);其中
为第k个热点区域内的浮动车数量,N为所有热点区域的浮动车数量,计算分别参考式(7)和(8);![]()
![]()
将区域的指引等级划分为四个等级,并通过式(9)把热度进行归一化处理,将结果映射到[0‑1]之间;指引热度反映了热点区域对人们出行的需求度,可以以此确定不同热点区域的指引等级;即指引热度(0.75,1]为一级指引,(0.5,0.75]为二级指引,(0.25,0.5]为三级指引,(0,0.25]为四级指引;![]()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224826.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