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缺失径向控制的欠驱动航天器悬停渐近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610067402.2 | 申请日: | 2016-01-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27974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06 |
| 发明(设计)人: | 黄煦;闫野;周洋;杨跃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 代理公司: | 国防科技大学专利服务中心 43202 | 代理人: | 邱轶 |
| 地址: | 410073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缺失径向控制的欠驱动航天器悬停的滑模控制方法。针对欠驱动航天器悬停控制问题,建立了其动力学模型。基于该动力学模型,分析了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的欠驱动情况下的系统能控性,并给出了该情况下的悬停方位可行集。以此模型为受控对象,采用滑模控制方法设计了径向欠驱动情况下的闭环控制律。该欠驱动控制器能够驱动追踪航天器渐近稳定至给定的可行悬停方位,且闭环系统对外部摄动及模型误差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动态性能,解决了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的欠驱动航天器悬停控制问题。 | ||
| 搜索关键词: | 欠驱动 悬停 径向控制 航天器 动力学模型 滑模控制 驱动控制器 追踪航天器 闭环控制 闭环系统 动态性能 渐近稳定 模型误差 受控对象 鲁棒性 控性 摄动 驱动 外部 分析 | ||
【主权项】:
1.一种缺失径向控制的欠驱动航天器悬停渐近控制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步骤一:欠驱动情况判断:若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则Ux=0,Ux为径向控制加速度;步骤二:给定名义悬停方位并求解对应的名义控制量:根据实际欠驱动情况求解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情况下的悬停方位可行集Γ1,并在可行集中选择名义悬停方位ρd=[xd yd zd]T,求解对应的名义控制量U1d;步骤三:误差量计算:计算实际相对运动状态与名义相对运动状态之间的误差量e1;步骤四:控制律设计:选取滑模面和趋近律,采用滑模控制方法设计欠驱动航天器悬停控制律,计算实际控制量U1。在步骤二中所述的名义悬停方位为ρd=[xd yd zd]T,式中xd、yd和zd分别为名义径向、迹向和法向悬停位置,上标T表示向量或矩阵的转置;Γ1为悬停方位可行集,其求解步骤分为三步,具体求解方法为:1)欠驱动航天器悬停的数学模型描述航天器悬停动力学模型的坐标系定义如下,OEXIYIZI为地心惯性坐标系,其中OE为地心,OTxyz为原点位于目标航天器质心OT的相对运动坐标系,其中x轴沿目标航天器径向,z轴沿目标航天器轨道面法向,y轴与x、z轴构成笛卡尔右手直角坐标系,OC为追踪航天器质心,RC与RT分别为追踪航天器与目标航天器的地心距矢量,令ρ=[x y z]T与
分别为追踪航天器与目标航天器的相对位置矢量与相对速度矢量在相对运动坐标系中的表述,则欠驱动航天器悬停动力学模型为
其中F1=[01×3 fx fy fz]T (2)
B=[02×4 I2×2]T (4)U1=[Uy Uz]T (5)式中,下标1代表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的欠驱动情况,
为由非驱动状态X1u与驱动状态X1a组成的相对运动状态矢量,由于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则
且
U1=[Uy Uz]T为控制输入,其中Uy和Uz分别为迹向与法向控制加速度;0m×n为维数为m×n的零矩阵,Im×n为维数为m×n的单位矩阵;uT为目标航天器纬度幅角,
和
分别为目标航天器轨道角速度与角加速度;
且
其中RT与RC=[(RT+x)2+y2+z2]1/2分别为目标航天器与追踪航天器地心距,μ为地球引力常数;2)欠驱动悬停动力学系统能控性分析若目标航天器位于圆轨道,即
且
且追踪航天器与目标航天器相对距离远小于其地心距,则欠驱动悬停动力学模型可线性化为
其中
采用线性系统理论对上述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的欠驱动条件下的线性化系统式(6)进行能控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若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欠驱动线性系统式(6)仍完全可控;3)求解欠驱动悬停方位可行集根据悬停定义,追踪航天器与目标航天器的相对位置在相对运动坐标系中保持不变,若定义名义悬停方位为ρd=[xd yd zd]T,则
且
若进一步假设目标航天器位于圆轨道,即
且
则由式(3)得,
以下求解欠驱动悬停方位可行集以及对应的名义控制量U1d: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条件下,即Ux=0时,由式(1)得,
可见,为实现悬停,要求fx=0,即
求解该方程即得到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条件下的悬停方位可行集;考虑到径向悬停距离远小于目标航天器地心距,即|xd|<<RT,则RT+xd≠0,因而,方程fx=0的解为nT=nC,求解该式即可得到可行集为Γ1={ρd|2RTxd+||ρd||2=0} (10)式中,
为相对距离,且符号||·||表示向量的范数;同时,由方程fy+Uyd=0和fz+Uzd=0,可得到名义控制量U1d为
在步骤三中所述的计算实际相对运动状态与名义相对运动状态之间的误差量,其计算方法为:e1=X1‑X1d (12)式中,
为缺失径向控制加速度条件下的实际相对运动状态,其中x、y、z、![]()
和
分别为实际的径向相对位置、迹向相对位置、法向相对位置、径向相对速度、迹向相对速度以及法向相对速度,
为名义相对运动状态;在步骤四中所述的设计滑模控制律,计算实际控制量U1,其方法为:考虑到实际空间环境中的外部摄动力作用,则受摄条件下的欠驱动悬停动力学模型为
式中,
为外部摄动力矢量,ΔF1(X1)=F1(X1)‑A1X1为线性化误差矢量;名义悬停动力学方程为
定义误差相对运动状态为
其中ex、ey和ez分别为径向、迹向和法向相对位置误差,
和
分别为径向、迹向和法向相对速度误差,由式(13)与式(14)作差得到误差动力学模型为
其中
式中,u1=U1‑U1d为误差控制量,
为外部摄动与线性化误差组成的总扰动矢量,其中,d1=[dx dy dz]T,dx、dy和dz分别为径向、迹向和法向扰动;以下设计滑模控制器:将误差动力学方程式(15)重写如下
其中
式中,非驱动误差状态矢量与驱动误差状态矢量分别为
和
d1u=[01×3 dx]T且d1a=[dy dz]T;考虑到
但
其中
表示实数域,对e1u做线性变换
使得
其中矩阵
定义为
式中,k11、k12和k13为控制器参数,满足k11(k12+2nTk13)>0且k12(k12+2nTk13)<0;注意到P11A12=I2×2,则
的动力学方程为
式中,P12=P11A11;定义滑模面为
其中
且
式中,α1>0和β1>0为设计参数;向量
为
p和q为正奇数,且p<q,系数ν1i和ν2i为ν1i=(2‑p/q)δp/q‑1且v2i=(p/q‑1)δp/q‑2,δ>0为设计参数;选取的趋近律为
式中,
与
为正定对角参数矩阵,向量
为
其中0<γ1<1为设计参数,sgn为符号函数,即
基于上述滑模面与趋近律得到的误差控制律为u1=u1eq+u1s (26)其中![]()
式中,u1eq为等效控制,向量
为
综上,实际控制量为U1=U1d+u1=U1d+u1eq+u1s (29)式中,U1d、u1eq和u1s的表达式分别如式(11)、(27)和(24)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610067402.2/,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双階滤波电路的智能增氧机控制系统
- 下一篇:整车数据检测系统以及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