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在审
| 申请号: | 201511023390.5 | 申请日: | 2015-12-2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5590658A | 公开(公告)日: | 2016-05-18 | 
| 发明(设计)人: | 朱佐龙;蒋洁琼;廉超;王明煌;吴宜灿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G21C1/30 | 分类号: | G21C1/30;G21C7/34;G21C5/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迪生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1 | 代理人: | 杨学明;贾玉忠 | 
| 地址: | 23003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它由燃料棒、中子管、冷却剂、包壳管、反射层、屏蔽层等成份构成。将中子管作为次临界微堆运行的中子源,均匀、分散布置在次临界堆芯内,从设计上主动展平了堆芯中子通量密度分布。堆芯内每根中子管单位时间内输出的中子量连续可调,使得反应堆内各处功率连续可调,实现堆芯各处输出功率的主动控制。事故工况下,可根据需要随时切断中子管电源,完成停堆,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以上优点,使得反应堆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对反应堆几何尺寸的微型化和机动性的提高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中子 驱动 临界 微型 反应堆 | ||
【主权项】:
                一种利用中子管驱动的次临界微型反应堆,其特征在于:包括圆柱形燃料棒(1)、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圆柱形中子管中子源(3)、液态冷却剂(4)、圆柱形棒包壳管(5)和堆芯区域外六边形屏蔽层(6);堆芯区域外六边形屏蔽层(6)将上述五种结构包含在其中;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外表面与堆芯区域外六边形屏蔽层(6)紧密相连,内表面为液态冷却剂(4)的限定边界;圆柱形棒包壳管(5)紧密排布在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内,包含在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内的圆柱形棒包壳管(5)的外部空间由液态冷却剂(4)填充;圆柱形中子管中子源(3)插放于圆柱形棒包壳管(5)内,在整个堆芯边界六边形反射层(2)内均匀、分散分布;圆柱形燃料棒(1)填充除圆柱形中子管中子源(3)填充的圆柱形棒包壳管(5)外的其他圆柱形棒包壳管(5)。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1023390.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电连接材料
 - 下一篇:用于数据存储的机械减振的装置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