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曲面后向投影算法的形变反演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510570376.0 | 申请日: | 2015-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823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17 |
发明(设计)人: | 孙兵;聂琦;张施雨;张洁琼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13/90 | 分类号: | G01S13/9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11121 | 代理人: | 赵文颖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曲面后向投影算法的形变反演方法,包括步骤一、将成像网格设置为地平面,进行BP成像得到形变前的主辅图像,并进行干涉处理,得到粗DEM;步骤二、将粗DEM即H0(N,M)作为新的成像网格所在平面进行BP成像得到形变前的主辅图像,并进行干涉处理,得到新的DEM,进行多次迭代,得到精确的目标的DEM;步骤三、将迭代得到的目标的精确DEM即H(N,M)作为成像网格所在平面进行BP成像得到形变前后的主图,差分处理得到目标的形变信息△H(N,M);本发明利用曲面BP算法进行成像,得到目标较精确的DEM,在此基础上进行二轨法的差分处理,可得到目标的形变信息,处理更为方便。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曲面 投影 算法 形变 反演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曲面后向投影算法的形变反演方法,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将成像网格设置为地平面,进行BP成像得到形变前的主辅图像,并进行干涉处理,得到粗DEM;具体为:第一步,BP成像,输入主辅天线回波距离压缩后的结果,输出主辅SAR图像;(1)网格划分在已有的主天线回波距离压缩后的结果Sr1(n,m),以及辅天线回波距离压缩后的结果Sr2(n,m)的情况下,对于已知的方位向分辨率ρa和距离向分辨率ρr,估计目标在方位向和地距向的范围,其中,n为回波方位向采样点数,m为距离向采样点数,设置位于地平面方位向长度L和地距向长度W的BP网格,使网格覆盖目标范围,且网格高度均设置为零,网格点数设置为N×M,其中,N为方位向网格点数,M为地距向网格点数;(2)计算网格点斜距,进行相位补偿;对于网格上的每个网格点Aij,i=1,2,…N,j=1,2,…M,计算在每个方位时间tp到雷达主天线的斜距Rp1及对应时延τp1,p=0,1,…n,并根据方位时间tp和时延计算其在主天线回波距离压缩后的结果Sr1(n,m)中的对应位置ap1,bp1,其中,ap1为Aij在tp时刻对应Sr1(n,m)中的方位向点数,bp1为其对应的距离向点数,则在tp时刻网格点Aij对应主天线的成像结果Sap1[i,j]为Sr1[ap1,bp1]与补偿相位exp{‑j2πfcτp1}的乘积,同理,计算在每个方位时间tp到雷达辅天线的斜距Rp2及对应的时延τp2,并根据方位时间tp和时延计算其在辅天线回波距离压缩后的结果Sr2(n,m)中的对应位置ap2,bp2,其中,ap2为Aij在tp时刻对应Sr2(n,m)中的方位向点数,bp2为其对应的距离向点数,则在tp时刻网格点Aij对应辅天线的成像结果Sap2[i,j]为Sr2[ap2,bp2]与补偿相位exp{‑j2πfcτp2}的乘积,具体表达式为:Sapq[i,j]=Srq[apq,bpq]*exp{‑j2πfcτpq} (1)其中,fc为雷达工作中心频率,q=1,2,q=1表示主天线,q=2表示辅天线;(3)相干累加将上述步骤(2)中网格点Aij所有方位时刻tp时,相位补偿之后的主天线成像结果Sap1[i,j]和辅天线成像结果Sap2[i,j]分别进行累加,即得到该网格点的最后成像结果;对所有网格点执行以上操作,得到最终的主辅天线BP成像结果,即主SAR图像Sa1(N,M)和辅SAR图像Sa2(N,M);即有:Saq[i,j]=ΣpSrq[apq,bpq]·exp{-j2πfcτpq}---(2)]]>其中,fc为雷达工作中心频率,q=1,2,q=1表示主天线,q=2表示辅天线,i=1,2,…N,j=1,2,…M;第二步,进行干涉处理,输入主辅SAR图像,输出目标的DEM;(1)生成干涉相位直接将由步骤一BP算法得到的成像结果的主天线SAR图像Sa1(N,M)进行共轭得到Sa1*(N,M),并乘以BP成像后得到的辅天线SAR图像Sa2(N,M),得到干涉图Sint(N,M)的相位即为干涉相位,即Sint(N,M)=Sa1*(N,M)*Sa2(N,M) (3)(2)多视处理多视处理即对干涉图Sint(N,M)进行均值滤波,首先选取C×D的图像窗口,则多视系数为C×D,以该窗口内所有像素的平均值作为中心像素的值,得到的多视处理后的图像Sd[N,M]的表达式为:Sd[i,j]=1CDΣi-(C-1)/2i+(C-1)/2Σj-(D-1)/2j+(D-1)/2Sint[i,j]---(4)]]>其中,i=1,2,…N;j=1,2,…M,对于边界点先扩展补零再处理;(3)相位解缠根据多视处理后Sd(N,M)的相位,得到解缠绕的干涉相位φ(N,M);(4)DEM生成根据解缠后的干涉相位φ(N,M),以及相应的目标高度反演公式(5),得到每个目标点对应的高度H,将此时得到的高度记为H0(N,M),即输出目标的粗DEM;具体反演公式如下所示:H(N,M)=h+R1(N,M)sin[α+cos-1(λφ(N,M)4πB)]---(5)]]>其中,h为主天线高度,R1(N,M)为目标到主天线斜距,α为基线水平方向的倾角,λ为雷达工作波长,φ(N,M)为解缠后的干涉相位,B为基线长度;步骤二、将粗DEM即H0(N,M)作为新的成像网格所在平面进行BP成像得到形变前的主辅图像,并进行干涉处理,得到新的DEM,进行多次迭代,得到精确的目标的DEM;具体为:将网格高度设为H0(N,M),重复步骤一,得到每个目标点对应的高度H1(N,M),然后将网格高度设为H1(N,M),重复步骤一,得到每个目标点对应的高度H2(N,M),以此类推,将网格高度设为Hn(N,M),重复步骤一,得到每个目标点对应的高度Hn+1(N,M),设定迭代次数,判断n是否小于迭代次数,如果小于则继续迭代,否则,将最终迭代得到的Hn+1(N,M)设为精确的目标的DEM,记为H(N,M);步骤三、将迭代得到的目标的精确DEM即H(N,M)作为成像网格所在平面进行BP成像得到形变前后的主图,差分处理得到目标的形变信息△H(N,M);具体为:第一步,BP成像,输入主天线形变前后距离压缩后的回波,输出形变前后主天线的SAR图像;(1)网格划分在已有主天线形变前回波的距离压缩结果Sr1(n,m)和形变后回波的距离压缩Sr1'(n,m)的情况下,对于已知的方位向分辨率ρa和距离向分辨率ρr,估计目标在方位向和地距向的范围,设置位于地平面方位向长度L和地距向长度W的BP网格,使网格覆盖目标范围,且网格高度为H(N,M),网格点数设置为N×M,N为方位向网格点数,M为地距向网格点数,n为回波方位向采样点数,m为距离向采样点数;(2)计算网格点斜距,进行相位补偿;对于网格上的每个网格点Aij,i=1,2,…N,j=1,2,…M,计算其形变前在每个方位时间tp到雷达主天线的斜距Rp1及对应时延τp1,p=0,1,…n,并根据方位时间tp和时延计算其形变前在主天线回波距离压缩后的Sr1(n,m)的对应位置ap1,bp1,其中,ap1为形变前Aij在tp时刻对应Sr1(n,m)中的方位向点数,bp1为其对应的距离向点数,则在tp时刻网格点Aij形变前对应的主天线成像结果Sap1[i,j]为Sr1[ap1,bp1]与补偿相位exp{‑j2πfcτp1}的乘积,同理计算其在形变后在每个方位时间tp到主天线的斜距Rp1'及对应的时延τp1',并根据方位时间tp和时延计算其形变后在主天线回波距离压缩后的Sr1'(n,m)的对应位置ap1',bp1',其中,ap1'为形变后Aij在tp时刻对应Sr1'(n,m)中的方位向点数,bp1'为其对应的距离向点数,则在tp时刻网格点Aij形变后对应的主天线成像结果Sap1'[i,j]为Sr1'[ap1',bp1']与补偿相位exp{‑j2πfcτp1'}的乘积,具体表示如(1)式,其中q=1,1',q=1表示形变前,q=1'表示形变后;(3)相干累加将上述步骤(2)中网格点Aij所有方位时刻tp时,p=0,1,…n,相位补偿之后的形变前成像结果Sap1[i,j]和形变后的成像结果Sap1'[i,j]分别进行累加,即为该网格点的最后成像结果;对所有网格点执行以上操作,得到最终的形变前后主天线BP成像结果,即形变前的主SAR图像Sa1(N,M)和形变后的主SAR图像Sa1'(N,M),如(2)式,其中q=1,1',q=1表示形变前,q=1'表示形变后;第二步,差分干涉处理,输入形变前后主SAR图像,输出目标的形变信息△H(N,M);(1)生成差分干涉相位直接将BP算法得到的形变前的主SAR图像Sa1(N,M)进行共轭得到Sa1*(N,M),并乘以形变后的主SAR图像Sa1'(N,M),得到干涉图Sint(N,M)的相位即为差分干涉相位,即Sint(N,M)=Sa1*(N,M)*Sa1'(N,M) (6)(2)多视处理多视处理即对干涉图Sint(N,M)进行均值滤波;首先选取C1×D1的图像窗口,则多视系数为C1×D1,以该窗口内所有像素的平均值作为中心像素的值,表达式为:Sd[i,j]=1C1D1Σi-(C1-1)/2i+(C1-1)/2Σj-(D1-1)/2j+(D1-1)/2Sint[i,j]---(7)]]>其中,i=1,2,…N;j=1,2,…M,设Sd(N,M)的相位即是差分干涉相位△φ(N,M);(3)形变反演输入上一步得到的差分干涉相位△φ(N,M),再根据相应的目标形变反演公式(8),得到每个目标点对应的形变△H(N,M),具体反演公式如下所示:ΔH(N,M)=H(N,M)-h-((H(N,M)-h)2+(rp(N,M)-r)2-λΔφ(N,M)4π)2-(rp(N,M)-r)2---(8)]]>其中,H(N,M)为目标高度,即步骤二中多次迭代得到的目标DEM,h为主天线高度,rp为目标在地面的投影点距原点的长度,r为主天线的地面投影距原点长度,λ为雷达工作波长,△φ(N,M)为差分相位。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570376.0/,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