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赋能通信技术的VHF/UHF对空超视距通信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510189580.8 | 申请日: | 2015-04-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3211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 发明(设计)人: | 刘莹;郝清涛;唐秋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4B7/005 | 分类号: | H04B7/005 |
| 代理公司: | 河北东尚律师事务所 13124 | 代理人: | 王文庆 |
| 地址: | 050081 河北省石家***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赋能通信技术的VHF/UHF对空超视距通信装置,涉及地空通信领域中不对称分集、动态多普勒频移校正、低速话音编解码、四单元对数周期拼阵天线等部分的通信装置。它由话音终端、调制器、解调器、射频单元、四单元对数周期拼阵天线等部件组成。它采用地空不对称分集、动态多普勒频移校正与低速话音编解码相结合的体制,有效消除了地空超视距传输中信道时变衰落和动态多普勒频移的影响,实现了地面站与空中平台之间的地空超视距可靠通信。它具有抗信道衰落能力强、抑制动态多普勒频移性能突出、设备可靠性高、使用灵活等优点,特别适用于在地面站与空中平台在超视距条件下实现高可靠、灵活传输的通信装置。 | ||
| 搜索关键词: | 多普勒频移 视距 对数周期 空中平台 视距通信 通信技术 通信装置 地面站 编解码 不对称 阵天线 分集 赋能 校正 话音 设备可靠性 地空通信 话音终端 可靠通信 射频单元 视距传输 信道衰落 调制器 高可靠 解调器 能力强 灵活 时变 衰落 传输 | ||
【主权项】:
一种基于赋能通信技术的VHF/UHF对空超视距通信装置,包括话音终端(1)、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和第一至第N四单元对数周期拼阵天线(4‑1至4‑N),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调制器(2)和解调器(5);所述的话音终端(1)的输入端口1接收外部话音信号,将话音信号进行模/数转换形成数字话音信号后通过输出端口3送至调制器(2)的输入端口1;话音终端(1)产生用于控制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进行收发切换的控制信号后由输出端口5一一对应输出至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的输入端口4;调制器(2)将数字话音信号进行话音编码和调制处理形成N路发中频信号后由输出端口2至N+1一一对应输出至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的输入端口1;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将收到的发中频信号分别进行频谱搬移和功率放大后形成射频信号后经出入端口3一一对应输出至第一至第N四单元对数周期拼阵天线(4‑1至4‑N)的出入端口1;第一至第N四单元对数周期拼阵天线(4‑1至4‑N)的出入端口1接收射频信号后发送至对端;第一至第N四单元对数周期拼阵天线(4‑1至4‑N)接收机载站发来的通信信号经出入端口1一一对应输出至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的出入端口3;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将收到的通信信号分别进行频谱搬移和功率放大后形成收中频信号后经输出端口2一一对应输出至解调器(5)的输入端口2至N+1;解调器(5)将N路收中频信号进行相干检测和还原解码形成基带信号后由输出端口1输出至话音终端(1)的输入端口4;话音终端(1)的输入端口4接收基带信号,将基带信号进行数/模转换后通过输出端口2输出;其中,所述的调制器(2)包括话音编码器(6)、基带成形模块(7)、混频模块(8)、本振模块(9)、信号合并模块(10)、导频模块(11)和分路器模块(12);话音编码器(6)的输入端口1接收数字话音信号,将数字话音信号进行话音编码后形成话音编码信号由输出端口2送至基带成形模块(7)的输入端口1;基带成形模块(7)将话音编码信号进行基带成形处理后通过输出端口2送至混频模块(8)的输入端口1;混频模块(8)通过输入端口2接收来自本振模块(9)输出端口1输出的本振信号,并对输入端口1接收的基带成形信号完成混频处理形成发中频信号后通过输出端口3输出至信号合并模块(10)的输入端口1;导频模块(11)产生导频信号后通过输出端口1送至信号合并模块(10)的输入端口2;信号合并模块(10)将发中频信号和导频信号合并形成合路信号后通过输出端口3输出至分路器模块(12)的输入端口1;分路器模块(12)将合路信号进行分路处理形成N路分路信号后由输出端口2至N+1一一对应输出至第一至第N射频单元(3‑1至3‑N)的输入端口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18958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