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晶圆传输机器人的可翻转末端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510121322.6 | 申请日: | 2015-03-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233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24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峰;谷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B25J11/00 | 分类号: | B25J11/00;B25J17/00;B25J15/06 |
代理公司: | 北京思海天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03 | 代理人: | 沈波 |
地址: | 100124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应用于晶圆传输机器人的可翻转末端组件,机器人手腕壳体连接在小臂一端,手腕壳体内安装伺服电机,电机带轮安装在伺服电机输出轴上,钢带连接在电机带轮和回转机构带轮之间,回转机构带轮固定在回转机构上,回转机构一端固定在手腕壳体内部,另一端连接真空吸附末端,其中回转机构左端连接真空气管接头。在其他实施例中伺服电机也可用其他电机代替。吸附晶圆时,固定弯管和固定外管内首先产生真空,旋转内管在回转的同时也可产生真空,真空吸附末端中空孔道与真空末端连接轴内孔道产生真空压,依靠内外压差吸附晶圆,实现回转机构自身回转的同时,内部孔道产生真空压。避免线路缠绕,实现翻转动作与真空产生动作的同轴设计。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传输 机器人 翻转 末端 组件 | ||
【主权项】:
一种应用于晶圆传输机器人的可翻转末端组件,其特征在于:可翻转末端组件包括手腕壳体(401)、伺服电机(423)、电机带轮(422)、钢带(411)、回转机构(40)、真空吸附末端(3);机器人手腕壳体(401)连接在小臂(5)一端,手腕壳体(401)内安装伺服电机(423),电机带轮(422)安装在伺服电机输出轴上,钢带(411)连接在电机带轮(422)和回转机构带轮(410)之间,回转机构带轮(410)固定在回转机构(40)上,回转机构(40)一端固定在手腕壳体(401)内部,另一端连接真空吸附末端(3),其中回转机构(40)左端连接真空气管接头;在其他实施例中伺服电机也可用其他电机代替;手腕壳体(401)可绕小臂(5)右端回转,手腕壳体(401)内伺服电机(423)带动电机带轮(422)回转,钢带(411)可绕电机带轮(422)和回转机构带轮(410)缠绕,进而驱动回转机构(40)回转,带动真空吸附末端(3)实现翻转动作;上述回转机构(40)包括固定弯管(416)、固定外管(418)、旋转内管(413)、真空轴承(419)、J型真空密封组件a(407)、J型真空密封组件b(415)和真空末端连接轴(409)、深沟球轴承(403);固定弯管(416)左端连接真空气管接头,右端连接固定外管(418),固定外管(418)内部同轴安装旋转内管(413),固定外管(418)和旋转内管(413)之间安装真空轴承(419)支撑,旋转内管(413)与固定外管(418)右端处用J型真空密封组件b(415)密封,以保证回转机构(40)内部真空环境与回转机构(40)外部非真空环境间的密封隔绝;旋转内管(413)伸出端连接真空末端连接轴(409),真空末端连接轴(409)中间固定回转机构带轮(410),右端靠一个深沟球轴承(403)支撑在手腕壳体(401)侧壁上,真空末端连接轴(409)右端伸出端连接真空吸附末端(3);轴承外圈内压盖(402)固定在手腕壳体(401)的内壁上;密封组件内压盖(408)固定在轴承外圈内压盖(402)外端;J型真空密封组件a(407)安装在轴承外圈内压盖(402)内壁上;回转机构带轮(410)带动真空末端连接轴(409)回转,进而带动真空吸附末端(3)的翻转;同时,真空末端连接轴(409)带动旋转内管(413)相对固定外管(418)回转;在吸附晶圆时,固定弯管(416)和固定外管(418)内首先产生真空,旋转内管(413)在回转的同时也可产生真空,真空吸附末端(3)中空孔道与真空末端连接轴(409)内孔道产生真空压,依靠内外压差吸附晶圆,实现回转机构(40)自身回转的同时,内部孔道产生真空压;避免线路缠绕,实现翻转动作与真空产生动作的同轴设计。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工业大学;,未经北京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510121322.6/,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