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有效
申请号: | 201320178652.5 | 申请日: | 2013-04-11 |
公开(公告)号: | CN203159328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8-28 |
发明(设计)人: | 周梦漪;周建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周建伟 |
主分类号: | C02F3/28 | 分类号: | C02F3/28 |
代理公司: | 云南派特律师事务所 53110 | 代理人: | 张怡 |
地址: | 214211 江苏省无锡***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是针对可生化性有机废水的处理装置。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壳体1、进水布水器3、第一级三相分离器5、第二级三相分离器8、同心主上升管6、辅上升管9、气液分离室10、喷淋消泡装置12、旋流锥形缓冲斗11、下降管13、出水堰14、环形泥斗15、环形串孔排泥管15.2构成;壳体1为圆柱形,由第一级三相分离器5将其上下分隔为第一级流化床反应室4和第二级深度净化反应室7;第一级三相分离器5通过同心主上升管6与气液分离室10相连接;第二级三相分离器8与气液分离室10连接;气液分离室10从盖板17中心穿过,盖板17置于壳体1上,并与壳体1上口平齐;环形泥斗15位于反应器壳体1底部,环形串孔排泥管15.2位于环形泥斗15锥底与外部排泥管连接。 | ||
搜索关键词: | 循环 反应器 | ||
【主权项】:
一种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其特征在于由壳体(1)、进水布水器(3)、第一级三相分离器(5)、第二级三相分离器(8)、同心主上升管(6)、辅上升管(9)、气液分离室(10)、喷淋消泡装置(12)、旋流锥形缓冲斗(11)、下降管(13)、出水堰(14)、环形泥斗(15)、环形串孔排泥管(15.2)构成;壳体(1)为圆柱形,由第一级三相分离器(5)将其上下分隔为第一级流化床反应室(4)和第二级深度净化反应室(7), 第一级三相分离器(5)的环形布水槽5.1、5.2)上下通过纵向支撑件连接,下口(5.3)通过纵向支撑件与环形气体挡板(5.4)连接, 环形气体挡板(5.4)固定连接在壳体(1)中部内侧;进水布水器(3)与壳体(1)底部中心固定连接,进水管通过布水器(3)底部或侧部与进水管口(2)连接;第一级三相分离器(5)通过同心主上升管(6)与气液分离室(10)相连接;第二级三相分离器(8)与气液分离室(10)连接,第二级三相分离器(8)的顶端与辅上升管(9)相通, 第二级三相分离器(8)有环形布水槽(8.1),环形布水槽(8.1)上下通过纵向支撑件连接,下口(8.2)与环形气体挡板(8.3)通过纵向支撑件连接, 环形气体挡板(8.3)固定连接于壳体(1)上部内侧;气液分离室(10)从盖板(17)中心穿过,盖板(17)置于壳体(1)上,并与壳体(1)上口平齐;气液分离室(10)顶部有沼气收集口(16),喷淋消泡装置(12)位于气液分离室(10)顶部并连接外部进水管;旋流锥形缓冲斗(11)位于气液分离室(10)底部与下降管(13)连接进水布水器(3)上口;旋流锥形缓冲斗(11)通过螺旋整流片(11.1、11.2)与气液分离室(10)底部连接;出水堰(14)位于反应器壳体(1)的上部,出水堰(14)底部连接出水管(14.1);环形泥斗(15)位于反应器壳体(1)底部,环形串孔排泥管(15.2)位于环形泥斗(15)锥底与外部排泥管连接。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周建伟,未经周建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20178652.5/,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拆卸式超滤净水器
- 下一篇:一种水处理系统的混床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