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机床模块式刚度表征与求解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310753736.1 | 申请日: | 2013-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82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 发明(设计)人: | 高羡明;李宝童;甄宜超;尹彦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交通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大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5 | 代理人: | 贺建斌 |
| 地址: | 710049***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一种机床模块式刚度表征与求解方法,先将机床划分成多个子系统模块,然后确定载荷在各子系统模块中的传递方向,再对各子系统模块的承载位置和约束位置进行辨识,然后对每一子系统模块,分别构建并求解可以表征其刚度特性的柔度矩阵以及可以表征其载荷传递特性的载荷传递矩阵,再对任一工作位置状态下的机床整体,根据它各子系统模块的几何尺寸、柔度矩阵、载荷传递矩阵参数以及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求解出机床整体的刚度特性,本发明可帮助设计人员发现机床系统中刚度较为薄弱的环节,便于获得机床在任意工作位置的刚度特性。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床 模块 刚度 表征 求解 方法 | ||
【主权项】:
1.一种机床模块式刚度表征与求解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机床按照几何结构划分成两个以上的子系统模块,每个子系统模块由两个以上的零部件组合而成;步骤二:确定载荷在各子系统模块中的传递方向,选取刀具切削工件的位置为载荷的起点,机床的安装位置,即地面为载荷的终点,并经过刀具一侧和工件一侧分别由起点传递到终点;步骤三:对各子系统模块的承载位置和约束位置进行辨识,其中:承载位置是指子系统模块中靠近步骤二中定义的载荷起点的一端、与上一子系统模块相连接的位置;承载位置会承受上一子系统模块传递来的载荷,承载位置方向和位置的变化会引起与之相连的上一子系统模块方向和位置的变化;约束位置是指子系统模块中靠近步骤二中定义的载荷终点的一端、与下一子系统模块相连接的位置;子系统模块的约束位置会限制承载子系统模块的自由度,并且约束位置的约束反力的反作用力即为该子系统模块传递给下一子系统结构的载荷;机床各子系统模块间的典型结合方式分为固定结合与移动结合,其中,移动结合又分导轨-滑块结合、丝杠-螺母结合,并且这两种移动结合都是一同出现在两个可发生相对移动的子系统模块之间的;若承载位置通过固定结合来联接其他子系统模块,直接选取结合面的方向和位置来表征承载位置的方位;若承载位置通过导轨-滑块结合联接其他子系统模块,选取各导轨-滑块法相结合平面的中心点所确定的平面的方向和位置来表征承载位置的方位;若承载位置通过丝杠-螺母结合来联接其他子系统模块,因丝杠主要承受轴向载荷,只需考虑其轴向的载荷及位移量,而该位移又会使相应的导轨-滑块结合处发生同样大小的沿丝杠轴向的相对位置变化,所以同样选取各导轨-滑块法相结合平面的中心点所确定的平面的方向和位置来表征这类承载位置的方位;若约束位置通过固定结合来联接其他子系统模块,则该处的约束为全约束;若约束位置通过导轨-滑块结合联接其他子系统模块,则该处的约束只保留导轨方向的平动自由度;若约束位置通过丝杠-螺母结合来联接其他子系统模块,则该处的约束为丝杠轴向的位移约束;步骤四:对每一个子系统模块,构建可表征其刚度特性的柔度矩阵C,根据刚度矩阵的定义,刚度矩阵K与该子系统模块的柔度矩阵C互为逆矩阵,即K=[C]-1;子系统模块的柔度矩阵C表征该子系统模块承载位置的位移量与其承受的载荷之间的关系,该矩阵的具体维数与载荷作用位置的数目n有关,即柔度矩阵C的维数为6×6n,当n=1时具体表达式为:C = c 11 c 12 c 13 c 14 c 15 c 16 c 21 c 22 c 23 c 24 c 25 c 26 c 31 c 32 c 33 c 34 c 35 c 36 c 41 c 42 c 43 c 44 c 45 c 46 c 51 c 52 c 53 c 54 c 55 c 56 c 61 c 62 c 63 c 64 c 65 c 66 ]]> 矩阵中的元素,即柔度系数,cij表示:对所表征子系统模块承载位置施加j方向的单位大小的力或力矩时,该子系统模块的承载位置会发生相对于约束位置大小为cij的位移量;当j=1、2、3时,相应的载荷分别为X、Y、Z三个方向的力,当j=4、5、6时,相应的载荷分别为X、Y、Z三个方向的力距;当i=1、2、3时,相应的位移为X、Y、Z三个方向的平动位移量,当i=4、5、6时,相应的位移分别为X、Y、Z三个方向的转动位移量,其中,X、Y、Z坐标按照机床行业内通用的坐标轴划分方法来选取;在弹性变形范围内,机床各子系统模块的变形与其所承受的载荷之间的关系是符合线性叠加原理的,对某一子系统模块,承载位置承受载荷F时的位移量E即可根据式[E]=[C][F]求得;步骤五:构建子系统模块的载荷传递矩阵B,B表征子系统模块约束位置的约束反力的反作用力,即该子系统模块对下一子系统模块的作用力F’,与该子系统模块承载位置所承受的载荷F之间的关系,表达式为[F’]=[B][F],载荷传递矩阵B的维数视F’和F的维数而定,维数视F’和F的维数即该子系统模块所承受的约束反力与载荷的具体数目,当子系统模块所承受的约束反力与载荷的具体数目均为1时,B的表达式为:B = b 11 b 12 b 13 b 14 b 15 b 16 b 21 b 22 b 23 b 24 b 25 b 26 b 31 b 32 b 33 b 34 b 35 b 36 b 41 b 42 b 43 b 44 b 45 b 46 b 51 b 52 b 53 b 54 b 55 b 56 b 61 b 62 b 63 b 64 b 65 b 66 ]]> 矩阵中的元素,即载荷传递系数,bij表示:对所表征子系统模块承载位置施加j方向的单位大小的力或力矩时,该子系统模块相应的约束位置会产生大小为-bij的约束反力,即引起的对下一子系统模块的作用力为bij;当j=1、2、3时,相应的载荷分别为X、Y、Z三个方向的力,当j=4、5、6时,相应的载荷分别为X、Y、Z三个方向的力距;当i=1、2、3时,相应的约束反力为X、Y、Z三个方向的力,当i=4、5、6时,相应的约束反力分别为X、Y、Z三个方向的力矩;根据各子系统模块的载荷传递矩阵B,即可求解载荷在整个机床系统中的传递情况;步骤六:子系统模块柔度矩阵和载荷传递矩阵的获取,需要借助有限元商业软件来求解各子系统模块的柔度矩阵以及载荷传递矩阵,具体步骤如下:6-1)在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中构建各子系统模块的三维模型;6-2)将步骤6-1)中构建的子系统模块的三维模型以中间文件的格式导入到有限元商业软件中,设置材料属性,按照步骤三中给定的方法,确定相应的承载位置和约束位置,并对模型添加相应的约束;6-3)在有限元商业软件中对相应子系统模块的承载位置分别施加各个方向的单位力与力距Fx、Fy、Fz、Mx、My、Mz;运用有限元商业软件的求解器对子系统模块在相应载荷下的有限元模型进行求解;6-4)将步骤6-3)中求解得到的结果文件通过有限元商业软件后处理模块打开之后分别提取各载荷作用下承载位置的形变位移量以及约束位置的约束反力,形变位移量包括平动和转动;6-5)根据步骤6-4)中提取出的结果计算对应的柔度系数,之后将计算出的各柔度系数组合形成表征该部件刚度特性的柔度矩阵,具体表达式如步骤四中所示;6-6)根据步骤6-4)中提取出的结果计算对应的载荷传递系数,之后将计算出的各载荷传递系数组合形成表征该部件载荷传递特性的载荷传递矩阵,具体表达式如步骤五中所示;6-7)对于承载位置不固定的子系统模块,在其所有可能的承载位置中选取离散的若干个位置作为取样,重复步骤6-2)~6-6)得到不同位置下的子系统模块的柔度矩阵和载荷传递矩阵,并根据得到的结果拟合出以承载位置的坐标为自变量的可近似表征任一承载位置下的该子系统模块的柔度矩阵和载荷传递矩阵的函数表达式;步骤七:根据上述步骤,对于处于任一工作位置的机床整机,根据其各子系统模块的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即可获得各子系统模块的承载位置参数,进而可求得各子系统模块的载荷传递矩阵,通过把两个子系统模块的载荷传递矩阵按照顺序相乘,顺序是靠近步骤二中定义的载荷作用起点的子系统模块的载荷传递矩阵位于乘式的右边,即可得到表征载荷在这两个子系统模块中传递情况的新的载荷传递矩阵,进而可得到载荷在机床整体中的传递情况,即各子系统模块的承载情况;步骤八:求解机床整体的刚度特性,具体步骤如下:8-1)以机床安装面为基准构建整体坐标系,以各子系统的约束位置为基准分别建立各子系统模块的局部坐标系;8-2)根据某一工作位置下机床各子系统模块的承载位置参数确定其柔度矩阵和步骤七中求得的承载情况,求得各子系统模块的承载位置在以其约束位置为基准的局部坐标系中方向和位置的变化情况;8-3)各子系统模块承载位置方位的变化又会引起与之相连的子系统模块的局部坐标系相对于整体坐标系的方位变化,并最终引起载荷的起点,即刀具切削工件位置的方位变化,根据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齐次坐标变换的相关理论和机床各子系统模块的几何尺寸关系,即可将任一子系统模块承载位置方位的变化转化为刀具与工件在整体坐标系内方位的变化;8-4)将步骤8-3)中得到的各子系统模块在载荷作用下对刀具与工件在整体坐标系内方位变化的效果相叠加,即可得到综合各子系统模块变形情况和载荷传递情况的整机刚度特性;至此即可得到任一工作位置下的机床整体以及各子系统模块的刚度特性以及载荷传递特性。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交通大学,未经西安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753736.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履带车辆总体参数确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特氟龙油漆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