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10198697.3 | 申请日: | 2013-05-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274386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9-04 |
发明(设计)人: | 董全峰;林志彬;田昭武;郑明森;林祖赓;林长冲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1/02 | 分类号: | C01B31/02;B82Y30/00;B82Y40/00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及其制备方法,涉及多孔电极。所述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由碳材料组成,呈3D网络骨架薄膜,平均孔径集中在0.1~5μm之间,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厚度可为50~0.1mm;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孔隙率大于80%。将碳材料粉末与粘结剂、造孔剂共混,加入分散剂,搅拌直至变为颗粒状,得颗粒状湿粉;利用滚轴对得到的颗粒状湿粉进行反复滚压成片状薄膜,折叠后继续滚压,直至电极薄膜成型后,烘烧,即得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制备工艺简单,电极孔径可控,成本低廉,无环境污染,可广泛应用于高充放电倍率液相储能电池、双电层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以及其他含有多孔电极作为组件的电池类型。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控 孔径 多孔 电极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其特征在于由碳材料组成,呈3D网络骨架薄膜,平均孔径集中在0.1~5μm之间,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厚度为50~0.1mm;可控孔径的多孔电极的孔隙率大于8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310198697.3/,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维花状层状复合氢氧化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保温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