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智能双直流电源无缝自动切换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220260720.8 | 申请日: | 2012-06-05 |
公开(公告)号: | CN202721491U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王忠巍;于涛;马修真;李文辉;袁志国;李坤;黄帅 | 申请(专利权)人: | 哈尔滨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H02J9/06 | 分类号: | H02J9/0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50001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南岗区***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实用新型属于自动化控制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有供电状态监测功能的双直流电源无缝自动切换装置。本实用新型由电阻、发光二极管、二极管、稳压管、电压比较器、场效应管、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反向器、微控制器、CAN收发器构成。本实用新型电源切换无间隙,保证连续不间断提供直流电。控制部分采用增强型MOSFET为电压驱动,工作时基本不增加原系统功耗。在切换动作完毕后,辅电源通过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对设备供电,能量损失极小。电源工作状态可通过对微控制器实施程序编写,通过CAN收发器传输功能,实现远程监测的目的。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效率高、电路简单可靠、成本低、能耗低、适应性强、利于远程监测的优点。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直流电源 无缝 自动 切换 装置 | ||
【主权项】:
一种智能双直流电源无缝自动切换装置,由电阻、发光二极管、二极管、稳压管、电压比较器、场效应管、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反向器、微控制器、CAN收发器构成,其特征是:主电源(V1)引出4个连接点,主电源第1连接点与第一电流功率开关(U5)的+Vbb端口连接;主电源第2连接点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和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一端连接,第一发光二极管(D1)的另一端接地;主电源第3连接点与第一二极管(D2)的阳极相连;主电源第4连接点与第二二极管(D3)的阳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五电阻(R5)的一端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第十电阻(R10)的一端连接,第十电阻(R10)的另一端接地,其中在第五电阻(R5)、第十电阻(R10)之间引出连接点,与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第3引脚和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第2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D2)的阴极引出5个连接点,第一二极管第1连接点与第四电阻(R4)的一端连接,第四电阻(R4)的另一端和第一稳压管(D4)阳极连接,第一稳压管(D4)负极接地,在第四电阻(R4)与第一稳压管(D4)之间引出连接点,与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第3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第2连接点与第六电阻(R6)的一端连接,第六电阻(R6)的另一端和第二稳压管(D5)的正极连接,第二稳压管(D5)的负极接地,在第六电阻(R6)与第二稳压管(D5)之间引出连接点,与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第2引脚相连;第一二极管第3连接点与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第1引脚、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第1引脚,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第1引脚、第四电压比较器(U4)的第1引脚相连,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第4引脚、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第4引脚、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第4引脚、第四电压比较器(U4)的第4引脚接地;第一二极管第4连接点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连接,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和第三稳压管(D6)的阳极连接,第三稳压管(D6)的阴极接地,在第二电阻(R2)和第三稳压管(D6)之间引出连接点,与第一电压比较器(U1)的第5引脚、第二电压比较器(U2)的第5引脚、第一场效应管(Q1)的栅极G、第二场效应管(Q2)的栅极G、第九电阻(R9)的一端、第四稳压管(D7)的阳极、第一反向器(U7)的输入端连接,第九电阻(R9)的另一端、第四稳压管(D7)的阴极接地;第一二极管第5连接点与第三电阻(R3)的一端连接,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和第二场效应管(Q2)的漏极D相连; 场效应管Q1的源极S接地,漏极D与第一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U5)的IN端相连;场效应管Q2的源极S接地,漏极D分别与第三场效应管(Q3)的栅极G、第七电阻(R7)的一端、第五稳压管(D8)的阳极相连,第七电阻(R7)的另一端、第五稳压管(D8)的阴极接地;第三场效应管(Q3)的源极S接地,漏极D与第二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U6)的IN端相连;辅电源(V2)引出4个连接点,辅电源第1连接点与第二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U6)的+Vbb端口连接;辅电源第2引出点与第十一电阻(R11)的一端连接,第十一电阻(R11)的另一端和第二发光二极管(D10)的一端连接,第二发光二极管(D10)的另一端接地;辅电源第3引出点与第三二极管(D11)的阳极相连;辅电源第4引出点与第四二极管(D12)的阳极相连,第四二极管(D12)的阴极与第十五电阻(R15)的一端连接,第十五电阻(R15)的另一端与第十六电阻(R16)的一端连接,第十六电阻(R16)的另一端接地,其中在第十五电阻(R15)、第十六电阻(R16)之间引出连接点,与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第3引脚和第四电压比较器(U4)的第2引脚相连;第三二极管(D11)的阴极引出4个连接点,第三二极管第1连接点与第十二电阻(R12)的一端连接,第十二电阻(R12)的另一端和第六稳压管(D13)的阳极连接,第六稳压管(D13)的负极接地,在第十二电阻(R12)与第六稳压管(D13)连接处引出连接点,与第五电压比较器(U5)的第3引脚相连;第三二极管第2引出点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和第七稳压管(D14)的正极连接,第七稳压管(D14)的负极接地,在第十三电阻(R13)与第七稳压管(D14)连接处引出连接点,与第三电压比较器(U13)的第2引脚相连;第三二极管第3引出点与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第1引脚、第四电压比较器(U4)的第1引脚相连;第三二极管第4引出点与第十四电阻(R14)的一端连接,第十四电阻(R14)的另一端和第八稳压管(D15)的阳极连接,第八稳压管(D15)的阴极接地,在第十四电阻(R14)和第八稳压管(D15)之间引出连接点,与第三电压比较器(U3)的第5引脚、第四电压比较器(U4)的第5引脚、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第十八电阻(R18)的一端连接,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接地、第十八电阻(R18)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九稳压管(D16)的阳极、第二反向器(U8)的输入端连接,第九稳压管(D16)的阴极接地;第一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U5)的OUT端连接第八电阻(R8)的一端、第八电阻(R8) 的另一端连接第三发光二极管(D9)的阳极,第三发光二极管(D9)的阴极接地,第一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U5)的IS端连接第二十电阻(R20)的一端、第二十电阻(R20)的另一端接地;第二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U6)的OUT端连接第十九电阻(R19)的一端、第十九电阻(R19)的另一端连接第四发光二极管(D17)的阳极,第四发光二极管(D17)的阴极接地,第二高精度大电流功率开关(U6)的IS端连接第二十四电阻(R24)的一端、第二十四电阻(R24)的另一端接地。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未经哈尔滨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20260720.8/,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