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山女鳟选育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210456954.4 | 申请日: | 2012-1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91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13 |
发明(设计)人: | 贾智英;张玉勇;石连玉;白庆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 23109 | 代理人: | 王艳萍 |
地址: | 15007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山女鳟选育方法,它涉及一种鱼的选育方法。本发明解决了现有引进的山女鳟群体小近亲繁殖所导致遗传漂变、抗逆能力减弱、种质分化、品质退化的技术问题。本方法如下:一、建立F1代家系;二、F1代家系培育;三、构建F2代家系内自繁系和F2代群体;四、对F2代群体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选育;五、F3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六、F4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七、F5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八、F6代群体构建及“三级淘汰法”选育,即完成山女鳟选育。采用本发明方法获得的山女鳟生产性状具有体色饱满、生长速度快、产后存活率高的特点。 | ||
搜索关键词: | 山女鳟 选育 方法 | ||
【主权项】:
山女鳟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山女鳟选育方法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一、建立F1代家系: a、将2龄性成熟山女鳟大群体经过繁殖后存活的鱼培育到3龄性成熟,作为选育基础群; b、从步骤a中选择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c、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b得到的山女鳟中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 d、采用人工授精的方式,将步骤c中选出的山女鳟,按照1条雄鱼与1‑3条雌鱼配对的配组方案,建立全同胞家系和半同胞家系,即得F1代家系; 二、F1代家系的培育: e、将步骤d得到的F1代家系中各个家系分别在独立的孵化桶中进行孵化,授精卵发眼后分别转至平列槽中,然后将3cm长的上浮的鱼苗转分别移到室内选育缸中,并在选育缸中一直培育到2龄性成熟,选育缸中饲育山女鳟条件为水温3.2‑15.8℃、水流量0.2‑0.3L/s、溶解氧6.0mg/L以上,其中每个选育缸饲育同一个家系的鱼苗,饲育期间开始时每个选育缸中饲育150尾鱼苗,鱼苗达到10月龄为80尾/缸,鱼苗达到15月龄为45尾/缸,在这种密度下一直将其培育到2龄性成熟; 三、构建F2代家系内自繁系和F2代群体: f、从经过步骤e培育到性成熟的F1代家系山女鳟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2龄山女鳟平均体重10%以上的家系; g、从步骤f选择出的2龄山女鳟家系中再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F1代家系; h、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从步骤g选择出F1代家系中的每个家系内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10尾亲鱼进行家系内群体自繁,得到家系内F2代自繁系,并将所得自繁系分别孵化、培育; i、将步骤h中F1代家系每个家系内参与繁殖的10尾亲鱼分别单独培育2个月后,分别统计其产后死亡率; j、结合步骤i统计数据,从步骤h中选出亲本死亡率低于40%的F2代自繁系,并分别保留300尾所选各家系苗种,混合培育,即得F2代群体; 四、对F2代采用“三级淘汰法”进行群体选育: k、从步骤j得到的F2代群体的苗种上浮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完成第一级选育; l、饲育步骤k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完成第二级选育; m、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多点测量鱼体腹部和以侧线鳞为轴线的幼鲑斑处体色,并分别计算平均值,从步骤1中选择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并且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完成第三级选育,同时,也完成了山女鳟F2代选育; 五、F3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从步骤m中选择出F2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3代群体; o、从步骤n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饲育步骤o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q、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中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将步骤q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3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六、F4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1、从步骤r中选择出F3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4代群体; o1、从步骤n1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1、饲育步骤o1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q1、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1中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1、将步骤q1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4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七、F5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2、从步骤r1中选择出F4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5代群体; o2、从步骤n2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2、饲育步骤o2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q2、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2中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2、将步骤q2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5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 八、F6代群体构建及选育: n3、从步骤r2中选择出F5代2龄性成熟的群体,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群体繁殖,即构建得到F6代群体; o3、从步骤n3得到的苗种孵化上浮率达到50%后,将剩余没有上浮的50%卵黄囊仔鱼淘汰,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一级选育; p3、饲育步骤o3选择的苗种至15‑18月龄,选择出幼鲑斑数目为10个以下的山女鳟; q3、应用色彩色差计CR‑400,选用L*a*b*颜色空间作为数据输出模式,从步骤p3中选择腹部L*值与有斑处L*值相差2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二级选育; r3、将步骤q3得到的山女鳟饲养至24月龄至性成熟,从中挑选出平均体重高于对照组平均体重10%以上的山女鳟,即完成对F6代群体的第三级选育,即完成山女鳟选育。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黑龙江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210456954.4/,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