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242365.1 申请日: 2011-08-23
公开(公告)号: CN102390543A 公开(公告)日: 2012-03-28
发明(设计)人: 刘智;王勇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主分类号: B64F5/00 分类号: B64F5/00
代理公司: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代理人: 官汉增
地址: 100191***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发明提出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属于飞行控制领域,包括:步骤一:根据无人机的运动学关系建立无人机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步骤二: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设计无人机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步骤三:设计拉平阶段指数形式的高度轨迹,根据所设计的拉平阶段俯仰角指令及航迹角配平值,求解非线性方程获得无人机拉平阶段纵向着陆轨迹;步骤四:综合下滑阶段及拉平阶段的着陆轨迹,得到无人机整体的纵向着陆轨迹。本发明提高了迎角的安全裕度与升降舵的操纵裕度,便于引导无人机的精确、安全的着陆,适用于兼顾高度、俯仰角及下降速度的着陆控制算法并全面的分析着陆性能,采用数学软件高效设计避免传统的经验试凑。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无人机 纵向 着陆 轨迹 设计 方法
【主权项】:
1.一种无人机的纵向着陆轨迹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步骤:步骤一:根据无人机的运动学关系建立无人机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根据无人机着陆状态的受力关系,其受到升力、阻力、自身重力和推力,由于着陆稳定状态下无人机沿空速方向与垂直于空速方向的加速度均为0m/s2,建立着陆稳定状态的平衡方程组:θ=α+γ0.5ρVk2SCL(α,δe)+P(δt)sinα-mgcosγ=00.5ρVk2SCD(α,δe)-P(δt)cosα+mgsinγ=00.5ρVk2ScCl(α,δe)+P(δt)eP=0]]>其中,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γ表示航迹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m表示无人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无人机下滑与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都满足上述的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步骤二:设计无人机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1)确定下滑阶段的航迹角,设计下滑阶段高度指令Hg(R)与下降速度指令wg(R):无人机沿着固定的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1下滑,以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为自变量确定的下滑阶段的高度轨迹Hg(R)为:Hg(R)=H0+(R0-R)tanγ1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R0为无人机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下滑阶段的下降速度为高度对于时间的微分相反数,下降速度指令wg(R)为:wg(R)=-dHg(R)/dt]]>=(dR/dt)tanγ1]]>=-u2+v2-Z·2tanγ1]]>其中,u、v、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2)根据下滑阶段迎角的安全裕度及升降舵的操纵裕度建立目标函数,通过下滑阶段航迹角γ1及着陆稳定状态平衡方程组建立约束方程,采用非线性规划方法获得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下滑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g(R):飞机设计人员依据风洞试验数据得到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下限αmin与迎角上限αmax,建立下滑阶段的非线性规划模型为:minKα(57.3α-57.3(αmin+αmax)/2)2+δe2]]>γ=γ1θ=α+γ0.5ρVk2SCL(α,δe)+P(δt)sinα-mgcosγ=00.5ρVk2SCD(α,δe)-P(δt)cosα+mgsinγ=00.5ρVk2ScCl(α,δe)+P(δt)eP=0αmin<α<αmax]]>其中,Kα表示迎角偏差的权限系数,γ1表示下滑阶段的航迹角,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αmin、αmax分别表示下滑阶段无人机安全飞行的迎角α下限与上限;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mincon()求解上述的非线性规划模型,得到稳定下滑阶段俯仰角θ1、下滑阶段迎角α1、下滑阶段空速Vk1、下滑阶段油门开度δt1及下滑阶段升降舵偏转角δe1;下滑阶段的稳定状态对于无人机所处的不同的待飞距离是一致的,下滑阶段的空速指令Vkg(R)及俯仰角指令θg(R)分别为:Vkg(R)=Vk1θg(R)=θ1步骤三:设计无人机拉平阶段纵向着陆轨迹:(1)根据拉平起点高度H1及下滑阶段航迹角γ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及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确定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及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下滑阶段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1),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为R1,理想接地点的高度H2等于无人机停放地面的重心高度,无人机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θt1t2)/2,其中θt1为无人机的停机角,θt2为无人机的触尾角,理想接地点的迎角等于理想接地点的俯仰角θ2,则接地空速为则理想接地点的航迹角γ2=-arcsin(w2/Vks),其中w2表示允许接地的下降速度,理想接地点高度轨迹的斜率为tan(-γ2),理想接地点的待飞距离R2=0;拉平阶段高度指令为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的指数函数,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为:Hf(R)=a1exp(a2R)+a3其中,a1、a2、a3为拉平阶段的高度指令参数;拉平阶段的高度轨迹斜率为:dHf(R)/dR=a1a2exp(a2R)根据拉平起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理想接地点的高度及其高度轨迹斜率建立方程组:a1exp(a2R1)+a3=H1a1a2exp(a2R1)=tan(-γ1)a1+a3=H2a1a2=tan(-γ2)]]>根据上述方程组,得到高度指令的参数a1、a2、a3分别为:a1=(H1-H2)tanγ2/(tanγ1-tanγ2)a2=-(tanγ1-tanγ2)/(H1-H2)a3=H2-a1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为:R1=ln((H1-a3)/a1)/a2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R0=R1-(H0-H1)/tanγ1其中,H0为下滑起点的高度;拉平阶段的下降速度指令wf(R)为拉平阶段高度指令Hf(R)对于时间的微分的相反数:wf(R)=-dHf(R)/dt]]>=-a1a2exp(R)(dR/dt)]]>=a1a2exp(R)(u2+v2-Z·2)]]>其中,u、v、分别表示无人机当前的北向地速、东向地速及侧偏速度;(2)根据安全着陆要求设计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结合拉平阶段航迹角的配平值γf(R),求解拉平阶段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Vkf(R):无人机安全着陆要求接地时的俯仰角处于无人机的停机角θt1及触尾角θt2之间,随着无人机当前位置的待飞距离R的减小,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由拉平起点的俯仰角θ1线性增加至理想接地点俯仰角θ2,拉平阶段的俯仰角指令θf(R)为:θf(R)=θ1+(θ21)(R1-R)/R1拉平阶段高度轨迹的微分由拉平阶段的航迹角确定,从而得到等式:a1a2exp(a2R)=tan(-γf)拉平阶段的航迹角指令γf(R)为:γf(R)=-arctan(a1a2exp(a2R))将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按照步长ΔR=R1/(n-1)划分成n段,则第k个待飞距离R1k满足:R1k=(n-k)ΔR,k=1,2,…,n-1,n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满足非线性方程组:θ=θf(R1k)γ=γf(R1k)θ=α+γ0.5ρVk2SCL(α,δe)+P(δt)sinα-mgcosγ2=00.5ρVk2SCD(α,δe)-P(δt)cosα+mgsinγ2=00.5ρVk2ScCl(α,δe)+P(δt)eP=0]]>其中,θf(R1k),γf(R1k)分别表示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俯仰角指令及航迹角指令,γ表示航迹角,θ表示俯仰角,α表示迎角,ρ表示空气密度,Vk表示空速,S表示机翼面积,S表示机翼面积,表示平均气动弦长,ep表示油门推力的偏心距,δe表示升降舵偏转角,δt表示油门开度,CL(α,δe)表示升力系数,CD(α,δe)表示阻力系数,P(δt)表示推力曲线,Cl(α,δe)表示俯仰力矩系数;采用数学软件MATLAB中的函数fsolve()求解第k个待飞距离R1k对应的拉平阶段的稳定状态的非线性方程组,得到稳定状态的迎角α1k、稳定状态的空速稳定状态的油门开度及稳定状态的升降舵偏转角由于随着拉平阶段待飞距离的减小,俯仰角指令随线性增加同时航迹角缓慢减小,所以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随着待飞距离的减小而缓慢平稳的变化,拉平阶段的空速指令由五阶以内的多项式进行拟合,得到拉平阶段空速指令Vkf(R);步骤四:将下滑阶段及拉平阶段所设计的高度指令、空速指令、下降速度指令及俯仰角指令进行综合,得到无人机整体的纵向着陆轨迹:着陆轨迹以无人机的待飞距离R为输入变量,由高度指令Hc(R),空速指令Vkc(R)、下降速度指令wc(R)及俯仰角指令θc(R)组成;下滑起点的待飞距离R0和拉平起点的待飞距离R1将着陆轨迹划分为下滑与拉平两个阶段,根据步骤二所设计的下滑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及步骤三所设计的拉平阶段的纵向着陆轨迹,获得无人机的整体纵向着陆轨迹: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高度指令Hc(R)为:Hc(R)=H0+(R0-R)tanγ1R1<RR0a1exp(a2R)+a3RR1]]>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空速指令Vkc(R)为:Vkc(R)=Vk1R1<RR0Vkf(R)RR1]]>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下降速度指令wc(R)为:wc(R)=-u2+v2-Z·2tanγ1R1<RR0a1a2exp(R)(u2+v2-Z·2)RR1]]>无人机纵向着陆轨迹的俯仰角指令θc(R)为:θc(R)=θ1R1<RR0θ1+(θ2-θ1)(R1-R)/R1RR1.]]>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242365.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