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液相芯片检测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引物和探针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67021.1 | 申请日: | 2011-03-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8157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9-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华林;尹飞飞;邓菲;胡志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Q1/70 | 分类号: | C12Q1/70;C12Q1/68;C12N15/11;G01N21/64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王守仁 |
地址: | 430071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公开了用液相芯片检测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引物和探针及方法,其用于9种临床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检测。本发明基于MASA液相芯片技术对9种临床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进行检测,主要根据基因库中能够检索到的9种目标病毒所有的核苷酸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分析,设计简并引物和特异性探针,通过两轮PCR,分子杂交,再用Luminex100系统进行检测,从而确定样本中所含病原体的种类。本发明提供的对这9种临床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检测及早期诊断,其对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方案和及时的应对措施以防止疾病的传播至关重要。本发明具有检测速度快、操作简单、敏感性高、特异性好等优点,适合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 ||
搜索关键词: | 用液相 芯片 检测 呼吸道 传染病 病原 引物 探针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用液相芯片检测呼吸道传染病病原的引物,其特征是一种基于MASA液相芯片对临床常见呼吸道传染病病原进行检测的引物,该引物根据基因库中能够检索到的目标病毒所有的核苷酸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分析和设计,具体是:(1)用于检测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A型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HRSV A‑F:CTGGTCCGTACTTCCGAGCGCAGCTTATCAAATGGAGTTAGTGHRSV A‑R:TACAGTCGGTCGCGTGCCTCTCATTTGTTATAGGCATATCATTG(2)用于检测人呼吸道合胞体病毒B型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HRSV B‑F:CTGGTCCGTACTTCCGAGCGAGGTGTAGGATCTGCAATAGCHRSV B‑R:TACAGTCGGTCGCGTGCCTCCAATGTTGGAGATGCGACAGC(3)用于检测流感病毒A型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InfV A‑F:CTGGTCCGTACTTCCGAGCGACAGCATCGGTCTCACAGACInfV A‑R:TACAGTCGGTCGCGTGCCTCCTTGAATCGCTGCATCTGCAC(4)用于检测流感病毒B型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InfV B‑F:CTGGTCCGTACTTCCGAGCGTGTGAGCTTTCATGAAGCATTTGInfV B‑R:TACAGTCGGTCGCGTGCCTCTTCATAGCTGAGACCATCTGC(5)用于检测SARS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SARS‑F:CTGGTCCGTACTTCCGAGCGTACACACCTCAGCGTTGSARS‑R:TACAGTCGGTCGCGTGCCTCCACGAACGTGACGAAT(6)用于检测副流感病毒I型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PIV‑1‑F:CTGGTCCGTACTTCCGAGCGTGAGTGATTAAGTTTGATGAPIV‑1‑R:TACAGTCGGTCGCGTGCCTCATTATTACCYGGACCAAG(7)用于检测副流感病毒II型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PIV‑2‑F:CTGGTCCGTACTTCCGAGCGCCTAAGTGATGGAATCAATCGCPIV‑2‑R:TACAGTCGGTCGCGTGCCTCAAGCCTAGATGATAGATCCCGC(8)用于检测副流感病毒III型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PIV‑3‑F:CTGGTCCGTACTTCCGAGCGATGCTTATACCTCRAATCTAPIV‑3‑R:TACAGTCGGTCGCGTGCCTCTRGGATTTAAGTCAGGTACC(9)用于检测腮腺炎病毒的引物F、引物R的DNA序列:Mumps virus‑F:CTGGTCCGTACTTCCGAGCGATTAGATTAGCAGATAGATCACCMumps virus‑R:TACAGTCGGTCGCGTGCCTCGATTAGTACACTGTAGCATCG。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110067021.1/,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