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滇池金线鲃苗种的培育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178833.9 | 申请日: | 2010-05-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1822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0-09-08 |
发明(设计)人: | 田树魁;石永伦;华泽祥;万虎;郑泽芳;杨辉明;龙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昆明今威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53115 | 代理人: | 杨宏珍 |
地址: | 650034***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本发明涉及一种滇池金线鲃苗种的培育方法,属于鱼类养殖技术领域。培育方法包括鱼苗开口的肥水培育、鱼苗的人工培育、中后期鱼苗的饲养及鱼病害防治步骤。鱼苗开口的肥水培育中暂养池设在大棚内,苗开口饵料为肥水培育的单胞藻类和轮虫,水温15℃时培育10-12天。鱼苗的人工培育中的饲料为蛋白含量为40%的鳗鱼粉状饲料培育40天。中后期鱼苗的饲养中的饲料为蛋白含量39%的鲤鱼破碎饲料。鱼病害防治为每3天检测水质及鱼体状况,每15天泼洒聚维酮碘50-80ml/亩防治细菌性感染及“车轮一次净”(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铵)50-80ml/亩防治纤毛虫病。本发明能有效提高滇池金线鲃鱼种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方法简便,利于推广普及。 | ||
搜索关键词: | 滇池金线鲃 苗种 培育 方法 | ||
【主权项】:
一种滇池金线鲃苗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滇池金线鲃苗种的培育方法包括鱼苗开口的肥水培育、鱼苗的人工培育、中后期鱼苗的饲养及鱼病害防治步骤;具体如下:鱼苗开口的肥水培育:a、暂养池混泥土结构的暂养池建造在大棚内,进水口为长条形管道,位于暂养池上方,喷淋水入池,出水口前设有60目的不锈钢网片制成的防逃栏栅,每个暂养池的进出水量和水位独立调控;池底置入供鱼苗躲藏栖息的干净的石棉瓦和海绵,每池铺设隐蔽物占暂养池底面积的1/3;出膜鱼苗从孵化池转移到暂养池中,水温控制在13-17℃,每日温差不能超过2℃,水位为0.5m,鱼苗密度为0.5万尾/m2;每天记录水温和检查鱼体发育情况,清洗进出水口,保证水流通畅;用虹吸的方法每天清洗暂养池,有利减少鱼苗暂养期间死亡;b、鱼苗开口的肥水培育滇池金线鲃鱼苗开口饵料为肥水培育的单胞藻类和轮虫;开口饵料培育在室外水泥池进行,水泥池底需要至少15cm厚的底泥,用发酵后的鸡粪,经生石灰消毒后,堆放于池底,将池水灌满,经过10-12天培育,池水变绿,池水中出现大量的藻类和部分轮虫,即将开口平游的鱼苗转池下塘;池水水色保持嫩绿,透明度保持50cm-80cm,鱼苗摄食天然生物饵料7-10天,全长达到11-12mm后转人工投饲培育;鱼苗的人工培育:将蛋白含量为40%的鳗鱼粉状饲料按1∶1000比例加水搅拌乳化后沿池边泼洒入池;鳗鱼粉状料投喂初期每天投喂3次,时间为10点,14点和18点,每亩每次投喂30g;投喂7-10天后,随着鱼体全长达到14-16mm和天然饵料减少,改为每天投喂4次,时间为8点,11点,15点和18点,每亩每次投喂50g;摄食鳗鱼粉状饲料40天后,鱼苗全长达25-30mm,此时转入中后期鱼苗的饲养;中后期鱼苗的饲养:向池中鱼苗投喂蛋白含量39%的鲤鱼破碎饲料;鱼苗摄食颗粒饲料后,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水温、鱼体大小、鱼吃食情况而定;平均鱼体重4克以下时,每天投喂三次,时间分别为10点,、14点和18点,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3%-5%;平均鱼体重达5克以上时,每天投喂二次,时间为10点,和16点,日投喂量占鱼体重的2%-3%;同时进行常规的日常管理;鱼病害防治:每3天检测水质变化及鱼苗活动情况,预防细菌性感染:每15天全池泼洒聚维酮碘50ml/亩,治疗剂量为80ml/亩,施药后停止进水12h;预防杯体虫及车轮虫纤毛虫病:每15天全池泼洒乙撑双二硫代氨基甲酸铵50ml/亩,治疗剂量80ml/亩,施药后停止进水24h。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未经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ent/201010178833.9/,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